1月17日,和學生運用18吋鏡觀察了十多個天體,雖然沒有雲,但透明度很低,風勢間中清勁。
第一個目標當然是M42。用小型望遠鏡觀察M42,首先留意到的是光亮的部份;用大型望遠鏡觀察,卻是黑暗的魚咀部份最具吸引力。UHC濾鏡和9mm Nagler下,黑暗部份非常立體,充滿層次,還展示出一個如人臉般的形狀。M43可見但不太明顯,這晚的透明度真的很差。
大犬座Tau星團是同學較喜歡觀察的天體,他們喜歡形狀特別的東西。這個星團有一顆很光的星在中間,然後有很多暗星在它周圍,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密集區域。
運用這大鏡,大犬座的冬季輦道增七比夏天的版本還要美麗,相信是夏天版太光,顏色變得較白,對觀察顏色不利。
第一次尋找天兔座R星,這是全天其中一粒最紅的星,為一顆碳星。原本以為要用star-hop慢慢尋找,其實只需在它附近「掃描」一會便可輕易找到,因為它的顏色真的太特別,是輝亮的血紅色。
M79:首次觀察這個冬季星空較少見的球狀星團,非常暗淡。
首次觀察到M35旁的NGC2158星團,就算知道它的位置仍難以觀察。
愛斯基摩星雲:這是一個行星狀星雲,內外兩層雲氣明顯,中央的10等星當然能輕易看見。
火星東升後,我們間中便看看這星。仰角較低時,只看到火星其中一端較白,這當然是著名的極冠。我們一向用C8觀察火星,表面細節都不太明顯,用濾鏡才會有改善。由於今夜沒有帶濾鏡,對火星其實沒有太大期望,也不太知道18吋鏡的火星會有什麼效果。火星升至約40度高時,我決定認真地觀察這個目標。為確保能發揮好這鏡,特別在觀察前再調校好光軸,並運用銳利度較高的TMB 5mm和9mm Supermonocentric目鏡觀察,希望可以把不顯眼的細節都要展示出來,讓我們好好看過夠。由低倍慢慢看到高倍,極冠不再是一個平滑的白色物體,而是間中呈現少量細節的地形。此外,火星表面有兩條明顯的深色「運河」,一條在極冠南部邊緣,另一條在南極。其他表面斑紋卻仍不明顯,但是當對焦準確和視寧度高時,火星表面竟呈現數個白色的地形雲:
http://spaceweather.com/submissions/lar ... 094020.gif
http://www.cloudynights.com/ubbthreads/ ... ll/fpart/1
這肯定是至今我看到最壯麗的火星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