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Observing (Deep Sky) - 星雲、星團、星系攝影及觀測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

David » 2010-02-01, 21:55

1月17日,和學生運用18吋鏡觀察了十多個天體,雖然沒有雲,但透明度很低,風勢間中清勁。

第一個目標當然是M42。用小型望遠鏡觀察M42,首先留意到的是光亮的部份;用大型望遠鏡觀察,卻是黑暗的魚咀部份最具吸引力。UHC濾鏡和9mm Nagler下,黑暗部份非常立體,充滿層次,還展示出一個如人臉般的形狀。M43可見但不太明顯,這晚的透明度真的很差。

大犬座Tau星團是同學較喜歡觀察的天體,他們喜歡形狀特別的東西。這個星團有一顆很光的星在中間,然後有很多暗星在它周圍,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密集區域。

運用這大鏡,大犬座的冬季輦道增七比夏天的版本還要美麗,相信是夏天版太光,顏色變得較白,對觀察顏色不利。

第一次尋找天兔座R星,這是全天其中一粒最紅的星,為一顆碳星。原本以為要用star-hop慢慢尋找,其實只需在它附近「掃描」一會便可輕易找到,因為它的顏色真的太特別,是輝亮的血紅色。

M79:首次觀察這個冬季星空較少見的球狀星團,非常暗淡。

首次觀察到M35旁的NGC2158星團,就算知道它的位置仍難以觀察。

愛斯基摩星雲:這是一個行星狀星雲,內外兩層雲氣明顯,中央的10等星當然能輕易看見。

火星東升後,我們間中便看看這星。仰角較低時,只看到火星其中一端較白,這當然是著名的極冠。我們一向用C8觀察火星,表面細節都不太明顯,用濾鏡才會有改善。由於今夜沒有帶濾鏡,對火星其實沒有太大期望,也不太知道18吋鏡的火星會有什麼效果。火星升至約40度高時,我決定認真地觀察這個目標。為確保能發揮好這鏡,特別在觀察前再調校好光軸,並運用銳利度較高的TMB 5mm和9mm Supermonocentric目鏡觀察,希望可以把不顯眼的細節都要展示出來,讓我們好好看過夠。由低倍慢慢看到高倍,極冠不再是一個平滑的白色物體,而是間中呈現少量細節的地形。此外,火星表面有兩條明顯的深色「運河」,一條在極冠南部邊緣,另一條在南極。其他表面斑紋卻仍不明顯,但是當對焦準確和視寧度高時,火星表面竟呈現數個白色的地形雲:

http://spaceweather.com/submissions/lar ... 094020.gif
http://www.cloudynights.com/ubbthreads/ ... ll/fpart/1

這肯定是至今我看到最壯麗的火星影像。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社長 » 2010-02-01, 22:38

過去一年以我個人的APM-TMB 203 APO折射鏡,數次跟David的18吋反射鏡一起觀星交流,的確讓我對天文觀測及望遠鏡光學等有了深一層的認識。以下先貼一張之前的活動照,希望以後astrocafe的小組活動可以兩鏡再度一起出擊......
附加檔案
P1040652_resize.JPG
P1040652_resize.JPG (73.46 KiB) 被瀏覽 13348 次
P1040648_resize.JPG
P1040648_resize.JPG (51.69 KiB) 被瀏覽 13348 次
P1040644_resize.JPG
P1040644_resize.JPG (64.96 KiB) 被瀏覽 13348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Lewis » 2010-02-03, 08:19

下面包著有什麼功能?
頭像
Lewis
 
文章: 380
註冊時間: 2010-02-03, 07:52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willis » 2010-02-03, 10:53

Lewis 寫:下面包著有什麼功能?

The black cloth is the lens tube....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David » 2010-02-03, 11:13

用來遮光的,因為這鏡是開放式的truss tube設計,也可避免各種不適當的東西跌落鏡面: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 90515.html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社長 » 2010-02-03, 11:24

這個布套對人體散熱氣流有阻隔作用,這個對牛頓反射鏡來說特別重要,因為觀測者是在光路前面的,人體散熱,包括呼吸,特別是在冬天,若沒有阻隔設施如鏡筒及布套等,是會直接干擾到望遠鏡光路上,影響影像質量的。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Lewis » 2010-02-03, 17:40

我還以為用來保暖.
頭像
Lewis
 
文章: 380
註冊時間: 2010-02-03, 07:52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社長 » 2010-02-03, 19:47

不會的,望遠鏡不需要保暖,最好是鏡筒及鏡頭等會部與氣溫同步,否則便會產生對流,在光線上便會影響成像質量,這亦是為何在外國經常用上一個名詞叫"Cool down",因為在某些地方如美國加州,我經歷過白天陽光曝晒下可近40度,晚上郤掉至10度多點。

另外一點是對焦距變化的影響,例如一台折射鏡頭在降溫下焦距會縮短,若鏡筒物料為碳纖(好處是輕),則焦平面會承受全部變化,一些要求高的深空天體攝星者,會在調焦筒上加上摩打及溫度計,並預先"訓練"及檢定出變化系數,在遇上拍攝期間氣溫出現變化時,便會自動調節以維持最佳成像,這裡說的都是在數微米的水平。鋁質鏡筒是望遠鏡常用的材料,在抵消鏡頭溫差焦距差這一點上比碳纖好些,但注意一定要上漆,有些用銀色原身鋁管的,反而會過尤不及,因為失溫往往快於氣溫或鏡頭溫度。現時德國APM的鏡筒是用一種叫Kruppax的物料(中文版叫牛皮紙合成),你看過我的203鏡筒就是,95mm口徑或以上的折射鏡都是,這種物料在德國已被廣泛用於望遠鏡筒上多年,在抵消溫差上比鋁管又再好一些。

當然,我想到唯一要"保暖"的可能是在濕度極高時,鏡頭的不低於氣溫以防結露,在那種天氣下要不然鏡頭佈滿露水完全看不到東西,要不上一圈發熱線防露,在那情況下當然有可能在鏡頭面產生對流,但也只能是兩害取其一了。還記得那次在白鷺湖的狀況嗎?

我最近買了一把精度為0.1度的紅外測熱槍,也開始對這方面有了一點體驗,例如我的203折射鏡每次最好有一小時的冷郤時間。當然在香港的情況,有時戶內存放的環境比外面氣溫要低,所以也有可能是加熱,所以叫"熱平衡"可能會好些。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David » 2010-02-06, 08:09

主鏡下方有風扇,可以更快達致熱平衡。
APM 80/480, SW 120mm Equinox, C8, Obsession 18"UC with Argo Navis & StellarCat
Lunt LS60T/CaK, LS152T with DSII
DMK31AF03, DMK21AF04, DBK21AF04
Mark V Binoviewer, Ethos (3.7mm, 6mm, 13mm), 19mm Panoptic, 5mm TMB mono
http://www.imsc.edu.hk/pages/astronomy
頭像
David
全域版主
 
文章: 1270
註冊時間: 2010-02-01, 19:33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守望夜空 » 2010-09-10, 15:25

David 寫:1月17日,和學生運用18吋鏡觀察了十多個天體,雖然沒有雲,但透明度很低,風勢間中清勁。

第一個目標當然是M42。用小型望遠鏡觀察M42,首先留意到的是光亮的部份;用大型望遠鏡觀察,卻是黑暗的魚咀部份最具吸引力。UHC濾鏡和9mm Nagler下,黑暗部份非常立體,充滿層次,還展示出一個如人臉般的形狀。M43可見但不太明顯,這晚的透明度真的很差。

大犬座Tau星團是同學較喜歡觀察的天體,他們喜歡形狀特別的東西。這個星團有一顆很光的星在中間,然後有很多暗星在它周圍,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密集區域。

運用這大鏡,大犬座的冬季輦道增七比夏天的版本還要美麗,相信是夏天版太光,顏色變得較白,對觀察顏色不利。

第一次尋找天兔座R星,這是全天其中一粒最紅的星,為一顆碳星。原本以為要用star-hop慢慢尋找,其實只需在它附近「掃描」一會便可輕易找到,因為它的顏色真的太特別,是輝亮的血紅色。

M79:首次觀察這個冬季星空較少見的球狀星團,非常暗淡。

首次觀察到M35旁的NGC2158星團,就算知道它的位置仍難以觀察。

愛斯基摩星雲:這是一個行星狀星雲,內外兩層雲氣明顯,中央的10等星當然能輕易看見。

火星東升後,我們間中便看看這星。仰角較低時,只看到火星其中一端較白,這當然是著名的極冠。我們一向用C8觀察火星,表面細節都不太明顯,用濾鏡才會有改善。由於今夜沒有帶濾鏡,對火星其實沒有太大期望,也不太知道18吋鏡的火星會有什麼效果。火星升至約40度高時,我決定認真地觀察這個目標。為確保能發揮好這鏡,特別在觀察前再調校好光軸,並運用銳利度較高的TMB 5mm和9mm Supermonocentric目鏡觀察,希望可以把不顯眼的細節都要展示出來,讓我們好好看過夠。由低倍慢慢看到高倍,極冠不再是一個平滑的白色物體,而是間中呈現少量細節的地形。此外,火星表面有兩條明顯的深色「運河」,一條在極冠南部邊緣,另一條在南極。其他表面斑紋卻仍不明顯,但是當對焦準確和視寧度高時,火星表面竟呈現數個白色的地形雲:

http://spaceweather.com/submissions/lar ... 094020.gif
http://www.cloudynights.com/ubbthreads/ ... ll/fpart/1

這肯定是至今我看到最壯麗的火星影像。

天兔R是一颗碳星,以前在BRIAN SKIFF的文章上有提过,国内的《星空观测者》杂志做了编译
守望夜空
 
文章: 57
註冊時間: 2010-09-02, 17:54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社長 » 2010-09-12, 13:36

有一段時間曾放下天文攝影,因為覺得有點浮燥,每次在星空下都忙著拍照,反而沒時間靜心欣賞。回想沒有相機的年代,反而很踏實地做得多觀測、紀錄、描繪等。

也許有一天又會放下天文攝影,純用肉眼去觀賞,那個時候,203APO真是最好的伴侶了,小巧外型強勁內功,像保時捷一樣。

現在跟David出外觀星很好的,不用動手找星,觀賞時他又會在旁真人發聲導賞,比Sky Scout地道得多.... :lol: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willis » 2010-09-13, 21:55

社長 寫:有一段時間曾放下天文攝影,因為覺得有點浮燥,每次在星空下都忙著拍照,反而沒時間靜心欣賞。回想沒有相機的年代,反而很踏實地做得多觀測、紀錄、描繪等。

也許有一天又會放下天文攝影,純用肉眼去觀賞,那個時候,203APO真是最好的伴侶了,小巧外型強勁內功,像保時捷一樣。

現在跟David出外觀星很好的,不用動手找星,觀賞時他又會在旁真人發聲導賞,比Sky Scout地道得多.... :lol:


Without GOTO, I spend lot of time to locate the target. WIth GOTO, I can find targets fast. With u or David, I enjoy free lunch with music. That is manual GOTO & narrations. :lol: :lol: :lol:
Tak FS60C, APM-LOMO 80/480, APM-TMB 105/650, SW Black Diamond 120ED, Borg 125SD, SW 12" Dobs , Lunt LS35T, Lunt LS80T
TMB Super Mono 4mm, Pentax XO 2.5mm, Baader Planetarium 8-24mm, Nagler (2-4mm, 3-6mm, 13mm), Ethos (3.7mm, 6mm, 10mm), Explore Scientific 100º (14mm, 20mm)
DBK 21, DMK 21, DMK 41, DMK 51, ASI 178MC
Nikon D810A, Canon 5D II, Fujifilm X-T10
頭像
willis
全域版主
 
文章: 152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7:50
來自: HK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社長 » 2010-09-13, 22:34

GOTO與人手導星其實還是雞跟蛋的問題,若對星空不熟悉,GOTO中了或錯過了,你沒有能力知道,若你對星空很熟悉,GOTO則是如虎添翼。

所以我現時收到很多學校因為配合新高中課程而要採購望遠鏡的報價單,都要花一番唇舌解釋GOTO或什麼GPS並非他們首要的功能。試問新高中課程除了太陽、月亮、行星,甚至最極限看一兩明亮的深空天體外,究竟他們要GOTO來幹嗎? 找個Bug Nebula出來讓全班學生研究?

最大問題是,這些功能不是額外附加,而是取捨的功能,因為現時不少GOTO或GPS望遠鏡根本不可能人手介入,當你要找月亮時也要輸入設定一番時,就會覺得很討厭。數月前我為香港天文台供應一些HEQ5及Equinox 100ED折射鏡,他們才表現那台購置好一段時間的200口徑GPS 台架施卡望遠鏡根本不能月用,以為在尖沙咀做觀測會有幫助,結果是相反的。要知道對不少初學者來說,要舞弄一台2000毫米焦距及只可用1.25"目鏡的長焦望遠鏡,是很困難的。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Nebulas » 2010-09-14, 00:43

社長 寫:不會的,望遠鏡不需要保暖,最好是鏡筒及鏡頭等會部與氣溫同步,否則便會產生對流,在光線上便會影響成像質量,這亦是為何在外國經常用上一個名詞叫"Cool down",因為在某些地方如美國加州,我經歷過白天陽光曝晒下可近40度,晚上郤掉至10度多點。

另外一點是對焦距變化的影響,例如一台折射鏡頭在降溫下焦距會縮短,若鏡筒物料為碳纖(好處是輕),則焦平面會承受全部變化,一些要求高的深空天體攝星者,會在調焦筒上加上摩打及溫度計,並預先"訓練"及檢定出變化系數,在遇上拍攝期間氣溫出現變化時,便會自動調節以維持最佳成像,這裡說的都是在數微米的水平。鋁質鏡筒是望遠鏡常用的材料,在抵消鏡頭溫差焦距差這一點上比碳纖好些,但注意一定要上漆,有些用銀色原身鋁管的,反而會過尤不及,因為失溫往往快於氣溫或鏡頭溫度。現時德國APM的鏡筒是用一種叫Kruppax的物料(中文版叫牛皮紙合成),你看過我的203鏡筒就是,95mm口徑或以上的折射鏡都是,這種物料在德國已被廣泛用於望遠鏡筒上多年,在抵消溫差上比鋁管又再好一些。

當然,我想到唯一要"保暖"的可能是在濕度極高時,鏡頭的不低於氣溫以防結露,在那種天氣下要不然鏡頭佈滿露水完全看不到東西,要不上一圈發熱線防露,在那情況下當然有可能在鏡頭面產生對流,但也只能是兩害取其一了。還記得那次在白鷺湖的狀況嗎?

我最近買了一把精度為0.1度的紅外測熱槍,也開始對這方面有了一點體驗,例如我的203折射鏡每次最好有一小時的冷郤時間。當然在香港的情況,有時戶內存放的環境比外面氣溫要低,所以也有可能是加熱,所以叫"熱平衡"可能會好些。



再次学习了,温度问题一直在讨论镜筒的过程中讨论过几次。

想到文图这里,这点正好是丽江天文观测的优势,或许丽江是我去过城市里面昼夜温差最小的,而且也是温度变化频率最小的地方。

大型天文台的望远镜似乎都没有考虑这种遮盖,而是通过成像表现,镜片的底部有修正曲面的电气冲压传感设备。

我也一直想,如果用硬质天然植物纤维做镜筒是否会比较好? 类似 Kruppax的物料
以前看书学天文,后来用望远镜学习天文,现在用纸笔想象天文!
頭像
Nebulas
 
文章: 1927
註冊時間: 2010-04-08, 12:36
來自: Wuhan, Hubei Province, P.R.China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社長 » 2010-09-14, 02:00

小熊,我沒資格去評價任何專業望遠鏡的技術,但可以分析一下業餘愛好者的一些誤解。

可能我的工作關係,而亞洲區的市場又時比較健康增長,所不時有機會從外國獲得一些友好厰家的珍貴資料,惡補一下個人的光學智識。

- 要知道一片16" f3 的鏡片,若採用整片式的Pyrex、Borofloat 33等玻璃,就算不理那層鏡面的氣流,單單鏡材的1攝氏度內部溫差便足以產生1/3波長(550nm)的誤差,但8.4米的LSST,在20攝氏度的溫差下,主鏡的曲率半徑才由19,835mm變動至19,833.6mm,即0.007%。

- LSST, LBT, MMT 等巨型望遠鏡,全部都是用 borosilicate 鏡材,並非零膨脹系數的。LSST 是其主最苛刻的一台,因為它是8.4米 F1.25 系統,其中兩片鏡片更是短於F1的,但其蜂巢鏡身設計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

- 所以很多磨鏡者表示自己的鏡片精度如何這般,只要看看他們的主鏡鏡材,主鏡座設計便知道局限在哪裡。

- 折射鏡是不能避免溫度變化造成的焦距差的,就算是Kruppax也只能比鋁管、碳纖好,在簡單的佈局下,仍不能完全避免問題。

- RH攝星儀複雜點,因為為反射及折射元件,但勝在是單一設計,所以剛好有鏡筒材質可以絶對抵消焦距差的問題,所以我一直推動在西藏阿里那個5100海拔天文台,下一台鏡用RH攝星儀,整體運作會好得多。

viewtopic.php?f=13&t=92
viewtopic.php?f=13&t=218
viewtopic.php?f=12&t=146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18吋觀星報告 (20100117)

文章社長 » 2010-09-14, 02:03

Nebulas 寫:想到文图这里,这点正好是丽江天文观测的优势,或许丽江是我去过城市里面昼夜温差最小的,而且也是温度变化频率最小的地方。


香港個別地區的日夜溫差,一般在5度左右。
http://www.hko.gov.hk/wxinfo/ts/display ... rwx&addbar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回到 觀測 - 深空及星野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