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你提到的ISO,在Cloudynights上有類似的看法,但並非一面倒,反而是眾說紛紜。
按理這是我的老本行,應真的花點時間去消化一下,目前大致上我稍傾向於高ISO。以5D Mark II計,1600是起點,ISO800或以下是浪費時間。那次在台灣拍完後,剛好到台灣大學的墾丁天文台有點公事要辦,請那裡的科研人員幫我分析一下,結論是同一晚前同樣器材前後十來分鐘之內拍攝的照片比較下,ISO6400 x 2.5分鐘比ISO1600 x 10分鐘的影像要好些。雖要多拍幾張降低雜訊,但總曝光時間還是少了。
後期處理的確要多花點時間鑽研一下,看我剛拍的市區獵戶深空就是一個例子,整形前後判若兩人:
viewtopic.php?f=17&t=621或許12月底我再到台灣拍一星期後,便會儲齊春夏秋冬一個週期的一小批深空照,待我的辦公室安頓好後,進台合適的電腦一次過做好後期處理,作個小結。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