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SkyDragon » 2015-07-15, 22:47
遲些或者能借來試試,現階段只是靠估了。
感覺上,在相機界但凡移動sensor的都不能成為主流,以前康泰時也試過以移動sensor自動對焦.... 所以首先聲明對類似的單反方案,印象不太好。
社長說的鏡頭變形引起星點位置改變有道理。但我想要是用FX全片幅鏡頭,那半片幅的sensor應該沒有太多變形,雖然也應該不會完美到那裡的。DX鏡的話,可能有點擔心。
Universe24也説得對,這也顯然不是給長焦距用。要是4分鐘曝光,以50mm鏡頭,206/50x4=16.5"/pixel, 引至3600/16.5=218像素的移位;等於218/6000= 約4%sensor闊度,即23mm x 4%= 0.84 小於1mm的移動距離。若200mm鏡頭,就要4mm移動,再長的可能不切實際了。(還未計場旋)以我所知,sensor 可作有限度XY移動(好像是5mm)及旋轉,相機知道GPS位置和鏡頭指向,作出計算以經緯追蹤及場旋補償,即是被動的程式運算,不像guiding的feedback loop,較大誤差應是理所當然。所以估計,長焦長曝光免問。廣角下不足1mm移位DSS或者勉強可以(?),至少像場中間部份。
上圖的測試也已經說了85mm1分鐘有少許拉綫,而廣角鏡的照片較好。

- image.jpg (62.02 KiB) 被瀏覽 11960 次
這個pentax的方案,其實讓我打個比喻..... 中置引擎跑車,這好比Toyota的MR2.......只要不去與法拉利等相提並論的話,縱使我並不太欣賞但也不能說是一無是處的。MR2仿效歐洲中置跑車的「方案」雖難登大雅之堂,但中置的引擎佈局「方向」仍是可取。Pentax的也一樣吧,始終是個妥協,售價也不算貴。方案,是實踐(implementation);方向,是遠見(vision);不一様。
所以我覺得移動sensor的「方向」或者是可取的,只是pentax的implementation太局限性,設想是因為其系統源於防震而追星只是後加程式衍生的次產品,額外成本不高;而且我看這方向跟本不應該用在tracking而是在guiding,鏡頭變形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關鍵似乎是passive tracking algorithm 如能以active pixel detection代之,從而放在有追蹤的赤道儀上做autoguiding的話......天文冷凍CCD在朝著這個方向走嗎?還是已經有這個產品,只是我這方面見識有限、做了井底之蛙不知道?(adaptive optics並非移动sensor)
题外話,很好奇,skywatcher的R&D團隊,是否已经開始了Finite Element 配合3D Printing 的功课了?不進則退,創業難守業更難… 日系的是前車可鑒吧!今天我們國勢強,skywatcher又是如此成功,希望下一步不只是由抄日本改為抄歐洲,我國能先別人一步做點事。
主鏡VC200L 200/1800(1278), ED81S 81/625(419); 導星Orion50/175, 80/400, STi mono; 台架AZEQ6; 相機Nikon D700 D810; 濾鏡IDAS LPS-P2, Astronomik CLS-CCD; 目鏡Baader Or4,6,10,18, 8-24zoom,Vixen8-24zoom, Nagler3-6zoom, Delos全套, Panoptic24, Nagler31; 天頂Everbrite1.25" 2"; 便㩗組合6"牛反f5 EQ5, Star Adventurer; 雙筒7x50, 16x80; 配件(有用、冇用的、若干);
軟件 EQMOD, Stellarium, PHD2, AstroTortilla, EOSNikon, 後期 Lightroom, Pixinsight.
玉宇無麈淨空濛,思縈縹緲中。星流媚眼,月展宮眉,河束鬢雲。
工勞農樸文浪漫,吾道妙群倫。鏡窺倩影,理探衷情,數計芳蹤。
-調寄「眼兒媚」 張玉哲 紫金山天文台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