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GoGo 寫:另好奇一問, TMB的歷史問題是否因銷售地區或OEM的問題? 還有, APM還有沒有生產 92MM的鏡呢?
APM沒有生產92mm的,現時的TMB Optical是Thomas Back過身後他的兄弟繼續營運,產品主要從台灣或內地製造,跟我們手上的APM-LZOS、APM-LOMO造的TMB Design不同概念。
TMB的歷史問題絶不是銷售或OEM問題。
這裡可以參考一下:
viewtopic.php?f=5&t=37但在這帖裡,Thomas Back提到的也有些灰色地帶:
http://www.cloudynights.com/ubbarchive/ ... in/1163855很簡單,去年我們要設計一個Riccardi 0.75x減焦鏡時,發現誰能動用那算是商業機密的鏡頭設計,便可知道誰真正做過及擁有那設計。Universal減焦鏡是Markus構思,以簡化每個型號不同的TMB 3.5"平場鏡模式,0.75x則是我建議的,平衡了像場、照明度及對調焦座要求,期間跟Markus Ludes及Massimo Riccardi一深入來回討論時,有些已往很低調處理的問題,真相便浮現了。
所以我的203 f7 APO,論血統是APM-LZOS多於APM-TMB,180 f7 及130 f9.25 APO更甚,現時國內很喜歡談到的"TMB 80/480、80/600" 更跟TMB毫無關係。
在尊重Thomas Back的前題下(也很遺憾沒機會在他生前見面),我會說Massimo Riccardi在光學及機械設計上的參與度遠比Thomas Back深入,他為歐美不少品牌,包括Astrophysics做設計,是另一位重量級人物,今年將要交付的全球最大APO望遠鏡,APM 510 f12.5 APO,也是由他把Thomas Back設計改良而成的:
viewtopic.php?f=13&t=92另外一半決定因素,是LZOS或LOMO裡面的光學設計師,因為Thomas Back交到他們手上的是概念,但到光學厰後,人家還要看可行性再修改,生產時人家還要因應每批次玻璃的測定系數,以及每個鏡組內的不同鏡片成品狀況而微調,所以曾有一位北京的客戶,他懂機械郤不懂光學,亂來的把自己的152 f8鏡組拆開研究,不小心弄破了一片鏡片,才發現不能單獨更換
viewtopic.php?f=22&t=595另一個例證,這台快將落戶中國的全球最大304 f7.5 APO,Thomas Back的設計是其三枚玉空氣頭鏡頭,其中兩片採用LZOS的Super ED玻璃OK4,才能在這大口徑又同時短焦比下達到比我203 f7還要高的色差修正度,到正式投產時LZOS說他們現時剛造到一片更厚的Super ED玻璃,給我改良設計及模擬光學表現圖批核,但最終客戶希望忠於原著才沒有實行:
viewtopic.php?f=12&t=2148所以當我有機會深入瞭解這些細節及見過一些當事人後,發現很多愛好者把一些人和事神化了。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