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報利益,我是LVI及SBIG的代理,SG4也有現貨供應。德國Baader和我情況相若,LVI的銷量高於SG4很多,是500對數十,似乎歐洲這個成熟的市場對這兩個產品已有共識。
我作為SBIG代理,曾跟SBIG的老闆Michael Barber通過電話,他表示SG4是SBIG的入門級導星器,主要服務使用單反拍攝而又不想帶電腦的用戶,對於進階用戶,若用冷凍CCD相機等拍攝,應選同品牌的ST402及Remote Guide head等裝置,我手上有ST402,但沒多用。SBIG一向不賣平宜的東西,或許是他們的商業取向吧,US995我們覺得不平宜,但SBIG認為是下限了。注意下圖,SG4加了一個魚眼鏡及外殼後就是他們的All Sky Camera了,我月前才賣了一個給香港天文台,所以SG4的機身也不是一個專注的導星器。

- 03.jpg (63.1 KiB) 被瀏覽 32984 次

- 04.jpg (55.33 KiB) 被瀏覽 32984 次
SBIG最優秀的是其guiding algorithm,導星比例可以達1:5,有些同好說1:8,甚至個別情況達1:10以上,一般所見以100mm鏡頭裝在SG4上(例如SBIG的efinder,我也有現貨供應),指向任何天區都可找到被導星,而且其靈敏度特別高,能夠以很暗星的去導,在這個情況下,例如用500mm攝星鏡,只要把SG4整個固定在望遠鏡抱箍的背板上便不用調,很堅固不會有剛性問題。下圖是SG4及efinder,很細小的:

- 01.jpg (81.23 KiB) 被瀏覽 32984 次
當然內地亦有報告說,若攝星鏡焦距在800、1000水平,導星鏡就要長些,支撐方面也一樣有剛性問題,這個優點就會消失。見下圖,這個導星器的缺點是某些設定要通過電腦進行(serial port),而且重量達600g及體積不小,不能用於偏軸導星器上(off axis guider),若攝星鏡焦距長些,要接在導星鏡上,很容易出現剛性問題,導星星點拉線。

- 02.jpg (113.24 KiB) 被瀏覽 32984 次
LVI的好處是完全不用電腦控制,與SG4最重要不同的是,導星時我可以看到實時狀況,究竟當時視寧度是否有問題? 又或者導星器表現理想而星點拉線? 赤道儀是否疲於奔命應付機械空程? 我認為那個版面很重要,而非由SG4一個黑盒拍攝完畢,星點仍拉線才去想原因。

- Copy of P1020289.JPG (51.03 KiB) 被瀏覽 32984 次
我有一些用戶是用過LVI後再買SG4,喜歡其感敏度高,但也有SG4用戶反過來用LVI,喜歡其方便及易用。但只要付合兩款導星器的導星焦距要求(LVI要求是1/2,若攝星相機像素大於6um,則可進一步調低),其實兩者的精度是完全沒有沒別。而我更看好第二代LVI,因為已加入如Dithering, Pulse Guide, Threshold, Max Exposure等功能,但手控及操作方式一樣傻瓜化,覆蓋了SG4的部份功能。
論LVI的缺點,我認為是要微調導星鏡指向去找導星,我常用的是雙環六點支撐,又或者乾脆用尋星鏡架支撐。但有些人就是不喜歡,所以用SG4,當然,若SG4要導很長焦距的攝星鏡,而本身要配合長焦的導星鏡時,也有同樣情況。我有一位用戶是用Canon 400 f5.6鏡頭接上LVI作導星鏡的,他說基本上指向任何天區都可找到導星,不用微調指向,所以我最近找了一台80/350的尋星鏡回來改裝,希望固定在APM-TMB 105/650攝星鏡上,不用微調指向,只要跟隨攝星鏡指向任何天區都可找導星,但由於我個人傾用平價的赤道儀,而把錢放在相機及攝星鏡上,所以若能導亮一點的星會更有保障,因為可加快修正頻率。

- IMG_5221.JPG (118.52 KiB) 被瀏覽 32984 次
另外很重要是價格平宜,第一代LVI現售3000元,第二代不會超過4000元,比SBIG平宜一半但功能較多,可以控制Nikon, Canon, Sony, Pentax相機的快門,我剛在意大利體驗過,以Canon計,比上千元的厰快門線還好用,而且又可控制Feather Touch及Baader Steel Track調焦筒,進行電子調焦,又省了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