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
http://www.astrocafe.hk/viewtopic.php?f=9&t=31http://hk.myblog.yahoo.com/galaxyscientific/article?mid=574很多人未完全理解這個測試的帶來的重要訊息。
1. 以拍攝10分鐘計,HEQ5 Pro已完成一個渦桿週期,即LVI已完全勝任應付HEQ5 Pro的週期誤差,若不計及其他因素,即是說可以無限期曝光。
2. 超過15至20分鐘曝光的,不可單靠極軸鏡了,若不用漂移法進一步修正,可能(但不一定)會有場旋。但沒有多少人會單張曝光超過20分鐘的。另外也有導星鏡的剛性及不同步變型問題,但那與赤道儀無關了。
3. 以上的測試是以APM-TMB 105/650作攝星鏡,以100%放大檢視,兩星角距9秒的星可以分解,再按Canon 350D像素換算,其實星點在12um水平,與APM發表的TMB 3.5”平場鏡軸外0.75至1度上的點像圖相乎。以3”FWHM計算,已離開國外那些以極長焦RC鏡再配合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在高山上拍攝的深空不太遠,視乎天體仰角,人家都是在2”水平戓好一點,很少能突破1.5”的,代表我的照片已接近視寧度極限,注意我的拍攝地點僅海拔50米左右而已,而且650mm焦距的解像度跟人家數千毫米的也不能比較。
4. 當晚David也在一旁學習,若不是他調極軸偏了,有些許場旋問題(但也僅在100%放大時才察覺),照片也是十分理想的。
綜合以上幾點,LVI已能讓一個初學者十多分鐘上手,配合HEQ5 Pro出品極高的照片精度,要解決的,反而是其他餘下來的光學、調焦、視寧度等問題。至於若要問我HEQ5 Pro能應付多長焦距? 我會這樣說:
1000mm焦距以下,僅以LVI導星便可接近攝星鏡的光學極限,樽頸不在赤道儀,當然前題是你的望遠鏡不要超載,又或者你拍攝的地點視寧度很爛,又或者不時吹強風,那我的萬多美元派拉蒙赤道儀也受不了。
2000mm焦距以上,沒有任何導星系統及赤道儀可解決全部問題,分解力樽頸在視寧度,所以要配上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才能解決。
1000至2000mm水平的,那是時赤道儀導星、視寧度的交替點,而望遠鏡及導星鏡的剛性問題也開始展現。
坦白說,在業餘深空拍攝中,能夠把千多mm焦距發揮得盡的已屬少數,因為除個人技術因素外,有不少更是客觀環境如視寧度決定,即是對不少人來說,用一台2000mm,光圈在f10的C8拍深空,很大機會不會勝過用一台光圈大點焦距短些,僅在1000、1200mm的水平的望遠鏡拍,因為若我用650mm攝星鏡配LVI能獲得3"水平的FWHM (當然以Canon 350D每像素2"取樣下這個只是粗略值,但離實際不遠),若以1300mm攝星鏡,若處理得當,已得接近大多數攝星者的極限,能進一步提升影像清晰度的機會已微乎其微的。再計及行星月面拍攝以及其他目視等因素,我一直認業餘愛好者的最理想望遠鏡焦距是在2000mm或以下水平的,這點我稍後會分享。剛從意大利回來,看到那台焦距900mm、點像在5um水平、光圈F3的RH攝星儀,以5.4um像素拍攝,取樣是每像素1.2",所以也不用再追求更長焦了。
viewtopic.php?f=6&t=92注意我以上所說的數據,是指用常規的CCD或單反而言,即5.4至9um像素。若用上端的9um像素,合理的焦距上限可稍推至2000mm。因為一般經驗,從每像素取樣2至3秒,提升至每像素取樣1秒是較容易看到深空解像度的提升,但一些國際級高手,也不容易突破每像素0.7秒的取樣。
所以我不認為HEQ5 Pro表現是你目前要關注的元素。我本人很反對拍深空用盲跟,因為是賭博,但一旦用上了自動導星,就應該把注意力放回望遠鏡上了。
以下是David在11月24日當晚的作品,Canon 350D配APM-TMB 105/650單張10分鐘拍攝,

- m42test_133.jpg (717.84 KiB) 被瀏覽 18650 次
但放大100%時發現視場邊緣有拉線,原來極軸偏了導星場旋,那不是導星器或赤道儀的問題了。

- trails_731.jpg (100.92 KiB) 被瀏覽 18650 次
但我以極軸鏡重調極軸後便出品完美
http://www.astrocafe.hk/viewtopic.php?f=9&t=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