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e24 寫:对于马达没有研究,所以也不知如何下手找,最重要的是成本要够低。
双臂是有考虑的,但目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去思考如何制作,而且对双臂的原理也还未清楚,希望社长可以指教。
正如社长所言,单臂的弊端就是追踪好坏与木板间的距离关系颇大,其实那10分钟的曝光图片就是因为木板间的距离过大而造成的,但以广角来看,问题不是很大。
另外,双臂另外一个好处就是相机的摆放位置,相机的活动空间比较大。
恳请社长指教,然后我着手把之弄出来,你看怎样?
William, Barn door drive 可以參考這個: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n_door_tracker我當年沒有造的原因是不容易找到精確度高的摩打,一般像EQ1級別帶手控的都只能從日本訂回來,廿年前都要數百元。但現在我倉庫裡滿是EQ1、2、3、5的單軸雙軸、經濟版或帶手控版摩打,作為技術研習項目,不如我贊助你一套,幫我實現一下構思吧。
wikipedia 裡提到的,Double arm mount可說是good on paper,但縲絲跟鉸的間距也影響了最終的精度,例如333mm間距你的誤為1mm,那拍100mm焦距上下的鏡頭,五六分鐘以上便開始拉線,尚未計及對極軸的誤差。Curved rod mount的造工或許簡單些,視乎你能否屈一根彎的縲絲桿出來。
由於現成的摩打連控制器的轉速都比要求的1rpm慢,所以你要scale down這個Barn door drive以配合摩打轉速,但在同樣造工精度下,即最終的追蹤誤差放大了,所以從某程度上,經濟版EQ1摩打因為可以調快一些,也可以透過調節速度去彌補造工誤差導致的追蹤誤差,所以也不一定是較差的選擇,但問題是這些透過RC產生震頻的電路設計,是頗受溫度影響的,跟石英震頻電路的穏定度不可相提並論。
我們先在這裡探討好方案,然後我贊助你一套摩打大家來實現這個構思吧,拍一些好片,並到時分享過程中的得著讓各同好有所得益便可以了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