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s 寫:Do u have a 2X tele-converter for nikon lens. If yes, try to use it on ur Tamron 90mm next time. Maybe it can outsmart ur old NIkon 80-200mm.
Good idea. But my 2x tele is a cheap one ($1xxx at 199x年) which is not Nikon.
willis 寫:Do u have a 2X tele-converter for nikon lens. If yes, try to use it on ur Tamron 90mm next time. Maybe it can outsmart ur old NIkon 80-200mm.
Lewis 寫:Date: 2010-11-13
Time: 00:12
Equipment: Canon D300s, Nikon 80-200mm f2.8, HEQ5P, Shutter.
Object: M42
ISO: 1600
f-Number:5.6
Shutter speed: 120 s
Original size: 4288x2848
Sources: 14 JPG stacked.
DeepSkyStacker
Photoshop (Level, Curve)
將以上14張相片強行重疊,所以有些星星變成兩粒。
平場鏡的重要性........
社長 寫:Lewis 寫:Date: 2010-11-13
Time: 00:12
Equipment: Canon D300s, Nikon 80-200mm f2.8, HEQ5P, Shutter.
Object: M42
ISO: 1600
f-Number:5.6
Shutter speed: 120 s
Original size: 4288x2848
Sources: 14 JPG stacked.
DeepSkyStacker
Photoshop (Level, Curve)
將以上14張相片強行重疊,所以有些星星變成兩粒。
平場鏡的重要性........
應該跟平場鏡無關,可能是拍攝兩張照片期間,Zoom鏡焦距改變了,Image Scale有分別所致?
我會看到Lewis的照片受制於曝光時間,那是時候跟Willis值片LPS濾鏡、LVI導星器了。我手上有一片72mm的LPS,有機會可以試試。
今晚會不會出動? 我們白鷺湖天文台有觀星營,可以過來玩玩,要麼我過來你們處探班也以。
Lewis 寫:BTW, 聽Willis說你手上還有少量第一代的LVI,對我來說,第一代已經暫時足夠我所使用。
正如我們第一次見面(不知你是否記得),AutoGuding是我將來會買的東西。
可否留一個給我,當然最重要是和Guiding Scope一起,十分感激。
社長 寫:
會留一套第一代LVI及造一枝Guidescope給你,當你看到funoooo第一次成功用autoguide,第二次便出品這樣的照片,已說明了一些東西:
viewtopic.php?f=17&t=566
其實我倒想在這裡說一些話,可立此存照:
在大多數同好的拍攝工作中,第一代LVI已足夠應付,在某些情況下,第一代LVI其實更有優勢,所以除你外,剛台灣也有同好跟我買第一代LVI,而我過去一年三次到台灣,以及剛在西藏時也是用第一代LVI拍攝的,亦即現時為止我在Astrocafe上發表的所有作品。
LVI是過去近兩年被人無理抨擊得最多的一套導星器,有人說它敏感度不足,要150口徑折射鏡才有機會找到導星,有人說買了不足一年便出第二代,LVI從來不能成功導星,沒有免費固件升級又害他不能轉手壓了死貨,有人會說應一步到位玩SG4,有人說導星比例只有1/2十分不濟云云..... 當然現在都成了笑話。
而我有理由相信,亦開始感到一些勢頭,當現時手上的第一代LVI一去不返後,會開始有人發現其真正優勢,甚至開始去找。始終我和德國Baader的情況一樣,都是SBIG及LVI的代理,大家的自去年LVI第一代推出至今的數字都是相若,LVI佔了80%以上的銷量,德國愛好者不是傻的
Lewis 寫:謝謝社長,
我想的倒是先由基本功做起,一步一步的升級。
從腳架攝影(不見得人),利用赤道儀後因alignment的準確度和曝光時間的上限,到最後使用Autoguiding,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走。
才可有時間和空間給自己反思當中的問題。
現在是我手上儀器的極限,所以是時間升級了。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