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學初中時因為家境所限,根本負擔不起任何天文望遠鏡,首台”望遠鏡”也就是用儲了好一會的零用錢,買一片老花鏡片,再加一片塑料凸透鏡及一個手捲的紙筒製作而成,當然看到的月面也比肉眼清楚一點,天上的恆星也充滿”顏色”。
後來上了中學,有機會參與天文學會,最深感受的,是12歲那年跟學長用他的50mm折射鏡觀星,在巴士站旁路燈下找到剛從東方升起的土星,20倍下的土星光環小如米粒,但已讓兩個孩子興奮不過。什麼目鏡、巴羅鏡全搞不懂,我們的世界是有與無的分別。
後來有機會買一些易手的,又或者廉價的配件,HM目鏡已是起步,K目鏡是一種追求,數十元數十元的買,一個一個累積起來,那個年代日本目鏡是用心製作的出品,也的確讓我這個少年人看清了不少星空美景。那個年代很單純,世界沒有太多選擇,除了HM、K目鏡外,讓我們夢寐以求的,就是老師自家樓頂那個天文台內那一套1.25”規格Or目鏡 – 我們都只能眼看手勿動。
時代進步,作為個人的終身愛好,經濟上也容許多些選擇,到今天累積了一些心頭好,其中每個配件都可道出一段故事,一個理由,而價格的考慮,稍稍放到較低位置。
希望從這些小東西,分享一下我個人選擇望遠鏡配件的心得。
先詳列一下目前手提配件箱的內容:
兩套德國製TMB Supermonocentric 4、5、6、7、8、9、10、12、14、16mm目鏡
德國Baader Mark V 雙目裝置配1.25x巴羅修正鏡
德國製TMB Aspheric Orthoscope25mm目鏡、TMB 1.8x ED Barlow
日本Pentax XO 2.5、5mm目鏡
美國Televue 5x Powermate、4x Powermate、3x Barlow
美國Televue 2” Everbrite、1.25” Everbrite天頂鏡
美國Televue Ethos 17、13mm目鏡
德國Astronomik UHC、Ha濾鏡、日本IDAS LPS濾鏡
德國映美精DBK21、DMK21、DMK41相機
Atik USB五位電動濾鏡盤、Baader Dielectric 1.25” LRGB及IR濾鏡
另外還有一些如日本製Astro 6mm夜照明刻度目鏡、Nikon 10x50 雙筒、Pocket Sky Atlas 2000 袋裝星圖連夜照明壓板、各品牌的平場及減焦鏡等…… 因為放的東西太多,這個手提配件箱重達十多公斤,配件總價已超過一台APM-TMB 6吋APO折射鏡。
這個手提箱十分密氣,1月15日從雲南觀日食回來,也上過高古米天文台,在3200海拔山上用過蓋好,到2400米海拔的麗江就打不開,在麗江用過蓋好後,到1000米海拔的昆明又打不開,在昆明用完蓋好後,回到香港又打不開,每次都要開泄氣閥解決

由於手提箱已頗重不宜再大,所以在有限空間內,只能按當次觀星需要而放相應配件。有點像每天出門會因應場合而換上不同衣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