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割自:在KSON望远镜下,第一次手持直焦拍摄月面)
viewtopic.php?f=16&t=492)
小熊夠厲害,手持望遠鏡攝月?
有時想,為何ED玻璃盛行的年代,為何厰家不多出一些F10或以上的超級APO鏡? 大概都是跟了天文攝影的風了。
我一直都說,只要用心去做,一台F15水平的普消,成像質量是可以很好的。
社長 寫:小熊夠厲害,手持望遠鏡攝月?
有時想,為何ED玻璃盛行的年代,為何厰家不多出一些F10或以上的超級APO鏡? 大概都是跟了天文攝影的風了。
我一直都說,只要用心去做,一台F15水平的普消,成像質量是可以很好的。
社長 寫:小熊夠厲害,手持望遠鏡攝月?
有時想,為何ED玻璃盛行的年代,為何厰家不多出一些F10或以上的超級APO鏡? 大概都是跟了天文攝影的風了。
我一直都說,只要用心去做,一台F15水平的普消,成像質量是可以很好的。
Nebulas 寫:现在我的想法也认为镜子长1分,锐3分,或许玩短焦的人都有些“迷信”了,综合看来锐度高比短的曝光时间更为重要。
社長 寫:Nebulas 寫:现在我的想法也认为镜子长1分,锐3分,或许玩短焦的人都有些“迷信”了,综合看来锐度高比短的曝光时间更为重要。
我指長焦的ED折射鏡優勢,主要是目視而言。
當你有機會看過David的 Obsession 18" UC,是口徑450、焦比F4.2的牛反,在500倍以上,是能清晰看見木衛三圓面上的地貎的,論解像度,和一旁比試的203APO沒分別。
現時國外拍行星月面的高手,也大多集中用F4.5、F5的短焦牛反,只要光軸調得好,副鏡比例夠細,其實相對於長焦牛反並無劣勢。
社長 寫:因為望遠鏡到了一定口徑後,便只能從長度及焦比之間取得平衡。
試想一台600口徑牛反,可能可以控制在50公斤以內,2米高的水平,但一台600口徑的長焦折射,單鏡頭都要近一噸重。
我一直很欣賞牛頓反射鏡,除了鍍膜及材質由金屬改為玻璃外,面世數百年一直沒大改動過。相反那些APO,用了最高水平的玻璃、鍍膜、干涉測試,才可於過去一二十年間重新站起來。Astrophysics在1981年推出APO折射鏡,已算是業餘界的一種革命。
只是牛頓鏡一直沒有受到應有尊重,在很多機械細節上也沒有做得好,所以才跟APO折射鏡有這麼大的差距。
要記著:卡反、施卡、馬卡只是牛頓鏡的妥協方案,犧牲了視場去換取短鏡筒的便利,然後又帶來一連串的問題。所以我一直說,在經濟有限的同好來說,應選一台150 F8或200 F6的牛頓鏡,只要夠細心的話,目視及拍攝的效果是相當好的。要知道戰後的美國,一直有數十年是以150 F8作為主流業餘望遠鏡的,只是近年全球生產力提升,牛頓鏡賣價越來越不宜,在無利可圖而大家又一窩風的去追捧ED折射鏡下,才冷落了牛頓鏡。
一台造工好的牛頓鏡,我願意出兩三倍常規價格去,而且也比同口徑普消折射鏡平宜,但就是很多人不欣賞,只是追捧便利攜帶的施卡。所以若你問我最欣賞的其中一系列高橋鏡是哪台? 我會說是MT系,手上還有一個MT100的修正鏡。論目視及拍攝行星月面,MT一定好於Mewlon,而深空表現其實也相當強悍,以4.8光圈計,是比當年F3.3的Epsilon慢了一倍,但相信沒有少人能真正把Epsilon的解像度發揮出來,結果我寧可慢工出細貨的選一台多才多藝的MT了。
看我們自製的150牛頓表現:
viewtopic.php?f=6&t=286
社長 寫:小熊我把主題分拆吧,談到望遠鏡上了,很有意思的。
- 若你說從不看折反射,也許比較武斷,始終每種望遠鏡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至少在月面觀測、拍攝,行星攝影方面,施卡是有其不俗的表現的,長焦小視場拍深空也有其便利之處。
- Epsilon 無論是當年130、160的F3.3系列、或是現在的180 F2.8系列,都是牛頓鏡,只是鏡面用了雙曲面及後面加了修正鏡而已。一台牛頓鏡加了MPCC仍是牛頓鏡,一台RC加了平場鏡仍是卡反。我只想說,高橋沒有為Epsilon 180ED造到應有的機械水平,讓其光學性能完全發揮,至少我們甚少(或從沒)看到拍出來的照片比FSQ106解像度高,所以我玩了一會便放了,在這種實際考慮下,我認為MT系的牛頓鏡可能更好,加修正鏡是F4.8,直焦則可做行星月面工作,副鏡比例又比Mewlon小,對比度高些。我和David把Mewlon 250、Obsession 18UC (450 F4.2)、203APO折射鏡架起來並排目視,在視寧度8-9級的情況下,以500至600x可以目視木衛三圓面上的地貎的環境下,Mewlon 250的在木星的影像表現可說是很差勁,但用慣C8的同好則會看到躍進的表現。所以我的老師也放棄自己的Mewlon 250而重投牛頓鏡,現時用的是250 F6:
viewtopic.php?f=16&t=178
- 高橋 CN 系我見過實物,是2006年在巴黎望遠鏡展上看過的,但沒用過:
http://www.astro.hk/233.html
若以今天的標準去看,其實沒有多少優勢的,論卡反設定,除了換來更大場曲及窄小視場外,並任何得著,因為論行星月面,以現時的目鏡修正度、晶片,其實一台F4.5、F5的牛頓鏡,配合激光器調準光軸,已可發揮至近極限的解像度,要知道APM Markus Ludes及美國專造大牛反的Starmaster老闆Rick Singmaster都是在其600 F4.2牛反上用TMB Supermonocentric目鏡的,想知道Ethos 8及Mono 8配合600 F4.2牛反下,以300多倍看M57戒指星雲的表現嗎? 我試過:
viewtopic.php?f=13&t=85
- 很多人都担心反射鏡的鍍膜問題,我看法是過慮,又或者很多天文書籍的作者把問題寫得太嚴重。我的白鷺湖天文台用的305 F8.5牛反,從1989年至今只鍍過兩次鋁,第一次是1989年,後來不少心在工程期間掉了些金屬在鏡面上把鋁面氧化了,所以在1996年我親手帶到美國洛杉磯翻鍍的,至今十多年間,每一年左右拆出來清洗一次,從沒發現有任何問題。我的看法是,反射鏡的鍍膜若要一二十年拿出來翻鍍一次,因為是很常規的工序,所以沒什麼大不了。反而那些油頭APO折射鏡(Oiled Triplet)的油膜穏定性或漏油問題,才是真正問題所在,因為Roland Christen已年近七十了,而他又好像沒有什麼接班人。
社長 寫:小熊我把主題分拆吧,談到望遠鏡上了,很有意思的。
- 若你說從不看折反射,也許比較武斷,始終每種望遠鏡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至少在月面觀測、拍攝,行星攝影方面,施卡是有其不俗的表現的,長焦小視場拍深空也有其便利之處。
- Epsilon 無論是當年130、160的F3.3系列、或是現在的180 F2.8系列,都是牛頓鏡,只是鏡面用了雙曲面及後面加了修正鏡而已。一台牛頓鏡加了MPCC仍是牛頓鏡,一台RC加了平場鏡仍是卡反。我只想說,高橋沒有為Epsilon 180ED造到應有的機械水平,讓其光學性能完全發揮,至少我們甚少(或從沒)看到拍出來的照片比FSQ106解像度高,所以我玩了一會便放了,在這種實際考慮下,我認為MT系的牛頓鏡可能更好,加修正鏡是F4.8,直焦則可做行星月面工作,副鏡比例又比Mewlon小,對比度高些。我和David把Mewlon 250、Obsession 18UC (450 F4.2)、203APO折射鏡架起來並排目視,在視寧度8-9級的情況下,以500至600x可以目視木衛三圓面上的地貎的環境下,Mewlon 250的在木星的影像表現可說是很差勁,但用慣C8的同好則會看到躍進的表現。所以我的老師也放棄自己的Mewlon 250而重投牛頓鏡,現時用的是250 F6:
viewtopic.php?f=16&t=178
- 高橋 CN 系我見過實物,是2006年在巴黎望遠鏡展上看過的,但沒用過:
http://www.astro.hk/233.html
若以今天的標準去看,其實沒有多少優勢的,論卡反設定,除了換來更大場曲及窄小視場外,並任何得著,因為論行星月面,以現時的目鏡修正度、晶片,其實一台F4.5、F5的牛頓鏡,配合激光器調準光軸,已可發揮至近極限的解像度,要知道APM Markus Ludes及美國專造大牛反的Starmaster老闆Rick Singmaster都是在其600 F4.2牛反上用TMB Supermonocentric目鏡的,想知道Ethos 8及Mono 8配合600 F4.2牛反下,以300多倍看M57戒指星雲的表現嗎? 我試過:
viewtopic.php?f=13&t=85
- 很多人都担心反射鏡的鍍膜問題,我看法是過慮,又或者很多天文書籍的作者把問題寫得太嚴重。我的白鷺湖天文台用的305 F8.5牛反,從1989年至今只鍍過兩次鋁,第一次是1989年,後來不少心在工程期間掉了些金屬在鏡面上把鋁面氧化了,所以在1996年我親手帶到美國洛杉磯翻鍍的,至今十多年間,每一年左右拆出來清洗一次,從沒發現有任何問題。我的看法是,反射鏡的鍍膜若要一二十年拿出來翻鍍一次,因為是很常規的工序,所以沒什麼大不了。反而那些油頭APO折射鏡(Oiled Triplet)的油膜穏定性或漏油問題,才是真正問題所在,因為Roland Christen已年近七十了,而他又好像沒有什麼接班人。
社長 寫:若純以設計圖上的Spot diagram去評估一台望遠鏡,Epsilon是優於FSQ的。但正如二月份我Dr Massimo Riccardi見面時他說,RH攝星儀如何的好,設計圖上能造到整個60mm視場6um的成像,最終也沒有人能把星點置於一個CCD像素內的,因為一台望遠鏡除了理論上的光學外,還受到很多機械問題影響,而那些正時經常把反射鏡扯下馬的因素:
viewtopic.php?f=13&t=92
由於我成長於一個勞工家庭,也曾長時間渴望擁有一台望遠鏡而不能負担。到有了第一台望遠鏡後,後來從Astrophysics Roland Christen的文章上知道世界上有APO這種折射鏡,就一直朝思暮想的希望擁有一台,明知自己沒有經濟能力也去登記一台。有些等了好長的一段時間後,終於在08年底拿到一個130EDF名額,但已彷如隔世了,因為我已知什麼是更好的,亦是我可以擁有的,所以便把名額免費送出來,當日早上八時多在論壇上登出來,不夠幾分鐘便有三位同好發短消息說要,我給了最早一位,因為他請我連一些配件代購回來,不夠30分鐘4萬人民幣便匯進我的賬戶:
viewtopic.php?f=5&t=83
http://hk.myblog.yahoo.com/galaxyscient ... le?mid=294
愛好者圈內不時興起一陣翻案風,中外如是,人們會羅列很多數據說明APO折射鏡的不值,再加上什麼性價比等考慮,說明反射好一點、施卡厲害一點等等,我個人不認同。有些事情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把是說成非,但與其花很多精力去理順自己不能負担的望遠鏡是物非所值,或性能不如的,不如立下目標付出努力去擁有,又或者接受現實中的限制,去發揮好手上現有的器材,那生活會平和一點,也有意義得多。
neodeemer 寫:无聊的时候上维基玩
看到有介绍研究级的望远镜都是RCT, Ritchey-Chrétien telescope
不知道为什么社长评价不高?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