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了辦公室,比之前的寛趟多了,在儲物櫃上放了一個擺設。這個年代,拍星已不追求機械精度,因為配個LVI自動導星器,Sky Watcher這個級數的赤道儀也可作長時間高精度拍攝,所以歐洲數年前為這類赤道儀開發的如FS2等電跟系統已沒落。
若作廣角星空拍攝,現今數碼年代,很多時間曝光也僅在三五分鐘水平,只要鏡頭不長於100mm,一個很普通的赤道儀或追蹤器都可勝任。
或許有一個用途比較實在 - 太陽觀測。
去年7月到蘇州拍日全食、今年初到雲南拍日環食,以及日常拍日珥變化等,基本上這些流動性的設備無可能精確對準極軸,那減少赤道儀的週期誤差也有其一點功效,至少可以減低一部份煩惱。而P2Z據說週期誤差很低,或許稍後用來做些實驗。以APM-LOMO 80/600 APO折射鏡配LS75F日珥鏡,用在P2Z上也剛好。
當然,第二代LVI可作單軸導星(其實第一代也有辦法間接做到,不過設定會麻煩一點),或許P2配LVI可以應付一些中焦段高機動性的拍攝環境,例如300/2.8鏡頭拍彗星或大面積深空等的工作。
總括而言,我近年心態有點變化,個人注意力已從赤道儀轉移光學上,所以赤道儀越用越粗,因為這個環節已不影響拍攝效果,但從感性上,仍很愛這些機械精品。
或許,這個赤道儀又會重蹈我其他的覆轍,不久就會出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