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Henry 分享
很多人對LVI導星方法有些捉錯用神,也沒有顧及自己赤道儀的實際情況,其實這片價值10元不到的鋁角就是關鍵。看以下照片,我之前用內六角縲絲,現在改用手擰縲絲。唯一建議Henry改用厚一點的鋁角,望遠鏡應放鋁角內側以便重心平衡一些,另外這方法比較適合架我們常用的9x50改裝尋星鏡,你的導星鏡尚有很多地方可能出現問題。
希望重申一點:
以LVI導星我們不應追求像SBIG ST402、SG4等的最暗導星能力,因為SBIG的導星頭能做自動暗場,減噪能力很高,測暗星的能力也很好,但由於本身也相當重,例如SG4自重是600克,所以若架在一枝要XY微動的導星鏡上,又或者要用在普通的調焦筒,是很容易出現剛性問題的,我的確也看過好些人用SG4導星而拉線。所以若用SG4,最理想是按SBIG要求用上100至200mm焦距導星鏡,並固定導星器在望遠鏡上,因為在那焦距視場下基本可以保證指向任何天區都找到導星,而這設定可以導500至800mm攝星鏡。
相比之下,LVI的導星頭因為雜訊關係,導暗星能力是低一點的,LVI資料指出,80mm口徑導星鏡及理想天空下,第二代LVI可導暗至9等的暗星。但重點所在,亦是大多數人捉錯用神的關鍵點,是我們在導星時是要求拍攝結果,讓圖片說話,而非去研究導星器內部運作數據。所以我會利用一片平宜的鋁角製作成導星鏡的XY支架,讓我可以在拍攝天區+/-10度或更大的範圍內找最明亮的導星,而且越亮越好。而這個亦正是LVI的優勢所,因為很多人
1. LVI的導星頭很輕,我用9x50mm尋星鏡改裝,加個2x巴羅已可達350有效焦距,可以精確導700mm焦距攝星鏡,而連LVI導星頭總重才600克,長度也是200mm出頭,所以用一片厚料鋁角作XY支架已足夠堅固,而且按單反一般曝光最長10至15分鐘計,至今不見有剛性問題。
2. 以亮星導星有另一個好處是調焦不用太精確,實際上LVI也指出若視寧度稍遜下,稍為糢糊的星點可以把視寧度平均掉,避免Guide on seeing的問題。而在這前題下,LVI的等焦目鏡就變得很有用,所以我的導星鏡1.25”接口是造到與LVI等焦的,即略去調焦筒,又少了一個剛性問題的來源。現在我甚至很多時不用LVI提供的等焦目鏡,乾脆用上25mm目鏡,因為在350/25 = 14倍下,我可以當尋星鏡一樣指向任何天空找明亮導星,置於視場中央,然後配合兩顆手擰縲絲鎖緊導星鏡,再換上LVI導星頭後,基本上大部份情況,導星已在晶片中央+/-10像素之內,大小也是5-8像素,即LVI要求的理想範圍內。
3. 以亮星作導星的另一最大好處是可以加快修正速度,以我常用的Sky Watcher赤道儀計,EQ5 Pro、HEQ5 Pro、EQ6 Pro等都是數千元的貨色,最重可以負載近20公斤的望遠鏡,足以應付大部份愛好者要求,但論精度當然比貴它數倍的美國、日本或歐洲赤道儀有分別,但若配合LVI導星,只要指向明亮的星體,修正頻率可以極高,即曝光及修正可以在1/10秒重覆一次,在那情況下,已可大幅拉近甚至看齊,中低檔赤道儀跟高檔赤道儀之間的差距。若我們追求最暗導能力,無論是LVI好,SG4好,甚至是其他導星如PHD guide等,坦白說,2秒一次的修正頻率已是太長了。試想我自己的HEQ5 Pro已有近5年歷史,長期放置天台只用一個保護套蓋著,每次出外甚至離境拍攝,都僅用簡單物料或衣服包一下便算,極軸鏡也偏了約20角分,論狀態及性能已壞無可壞,所以盲跟用600mm拍攝,5秒曝光也不是每張不拉線,10秒曝光有1/3機會拉線,所我已習慣了用亮星去導,讓LVI以很高的修正頻率去輔助我這個殘舊的赤道儀,結果是深空拍攝跟不少用兩三萬元的高檔赤道儀作品並無分別。
利益申報:我是SBIG代理,今天才出口了一批萬多美元的SBIG到馬來西亞,火炭工作室有現貨SG4供應,手上也有ST402,但一直沒用,以銷售立場說,我很樂意同好跟我買995美元的SG4,但作為天文愛好者,我認為LVI是很適合大多數常規拍攝用途的。LVI及SG4的各自優勢其實有不重疊的地方,但這點稍後再討論。
不過也想分享一個好消息,因為意大利很欣賞過去一年我在LVI上的工作,所以LVI II開始會有些地區化的設定

- R0012844_resize.JPG (75.22 KiB) 被瀏覽 6905 次

- R0012674.JPG (95.03 KiB) 被瀏覽 6905 次

- P1020385.JPG (68.69 KiB) 被瀏覽 6905 次

- P1020381.JPG (76.41 KiB) 被瀏覽 690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