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再出貨,要預約,因有時我們會全部人員出勤。
有需要時稍為遲過下午6時都可以,
http://www.astro.hk/pages/contact_us
我不一定在工作室,但有同事幫手。
太深啦,睇唔明,希望以后可以理解啦。
當然若用Geometrical drawing裡的Development方法去思考就很簡單,但那是高階一點的。
SkyDragon 寫:令我也想起那些年,有次物理系考試的前一天,去問教授幾個問題,是個曾在NASA工作的美國人,他好有態度斜著眼睛的說:「你是工程系那邊來的(有點看不起一些工程系的同學,加上我時常合著眼上他的課,以為我打瞌睡)?考試都到了,來問這些深層次的issues是不是有點不合適?除非你想在我手上拿A!」我當時確有點不知所措,既然是專程回校去向他求教,只好壯著膽子說:「拿什麼分數由你決定,我能否正確理解這些課題不在於明天終結的考試,而是在於往後自己腦袋裏的東西。」他聽了坐下來教了三個小時。之後我拿了個了A-,那是量子物理。全年的其餘七科全部A+。
當年我校物理課作為工程系必修科一同上課,工程系的物理試不合格率達四成,於是物理系要特別另設一科通俗版物理(括弧工程系),以免太多重讀以致阻礙畢業。(註:這是就外國這兒的情況,以事論事,並不是指香港;我明白很多地方的工程系是高手林立而人材輩出的!)由於我雖然是來自工程系卻獲特別安排下選修沒有括弧的物理,教授鼓勵下我從工程、物理雙學位過檔至物理系,從此我們也奕師奕友。這教授常說「I don't know....」,因為到了某個層面的學者,不知的比知道的更多,在人前人後已經沒有那種心理負擔了。這和我們中國人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想法一樣。
所以,今天的我從商十餘年,也曾在商學院浸了幾年,弄到微積分也計不上來,腦子裏剩下半桶水也不夠的理科概念,是面對很多人感到慚愧的。
閒來看看星,玩玩天文,尋求另一點滿足就是了。偶然發覺不論走什麼的路,都仍然在那一樣的星空之下;每個人都由許多的「曾經」拼合而成為一生,在宇宙浩瀚間卻不自覺地各自走向相同的終點.....。我們愛好天文的很幸運,比其他人較多意識到星空的存在,能有緣在Astrocafe聚聚,談「天」也能說「地」,真感謝有這個空間!說多了一些「想當年」,是太「老餅」了一點吧!![]()
小弟加入了Astrocafe兩年,是個「隱士」。幾乎天天在看,向大家學習,一直都只是「取」沒有盡本份參與交流;近日由於處理工作上的時間減省了,開始來寫一點分享,希望偶然做番個正正當當的Astrocafer。決定了參與就坦然有話直說沒太多考慮,也是基於對cafe一份兩年來莫名的歸屬感,只想做回自己。但如果是有高談闊論了或是表達方式高調了點,還請各位指正及原諒。重拾了兩年的天文,我懂的很多都是你們「教」出來的。![]()
我不太重視但並非任性,以肉眼評估,一般人都能把基座調至水平5度以內,以最壞情況計,即基座東西傾斜5度,那極軸誤差以一般小型赤道儀計有+/-5角分,而又同時是最壞的情況誤差出現在地平方位,那5角分調節只會造成不足0.3角分的仰角誤差。
(5x60x5)/(90x60) = 0.28角分
以極軸誤差2角分計,而拍攝天區又剛好是極軸誤差的時角的90度,即最壞的情況,那拍攝三分鐘的誤差是1角秒,即正常短焦器材是分辨不出來,也說明為何我不管那時盤,直接用極軸鏡的小圈對準極星便算。
(2x60x3)/(6x60) = 1角秒
以上是用小三的算術算出來的,說明很多人把對極軸這事複雜化了,甚至發表一套奇怪理論。
你把球面三角幾何以平面去計,例如你的兩個算式中,θ用錯了吧?
e.g., 5' tan (5deg),應該是 5' (5 deg/90deg) 吧?
結論是,赤道儀基座是否水平,影響並不如很多人想像中那麼大。亦說明了為何我一直說,花不用半分鐘瞄一下極軸鏡置好北極星便可對好極軸,不必用什麼Apps,時角盤或什麼運算的。
我會考的其中一科就是考會考,分兩部份即Mechanical drawing及Geometrical drawing,共考5小時,那年代每年有4000人考,全港只有1%即40人拿A,那批A的學生中有很大的比例是用左手的,我是其中一個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