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寫:開始分享觀星經驗,我由一百多個觀察過的目標選出約50個值得一提的目標,再按我的喜歡程度排次序,續一分享。其實今次觀察都頗走馬看花,有時GOTO運作不太正常,有時要花時間starhop,有時又和團友一同續一慢慢觀察,作介紹,因此以下描述談不上什麼「觀察報告」,要嚴謹的大可參考Stephen O’Meara的Deep Sky Companion系列。
我會由最精彩的開始談起。
1. 網狀星雲 (Veil Nebula,Caldwell 33 & 34)
網狀星雲和M1蟹狀星雲是全天最著名的超新星爆炸殘骸,但兩個目標個性相當不同。金牛座的M1較細小,可用高倍觀察;天鵝座的網狀星雲則範圍巨大,視直徑有6個月亮的大小,用雙筒鏡才能一次過整個看到,但問題是網狀星雲的光度暗,用雙筒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
我們是最後一夜才觀察這個超新星爆炸殘骸,因為我們要刻意把鏡搬到一個較遠、西方毫無遮擋的地方,我快吃過晚飯便火速出動觀察。雖然已是冬季,但黃昏剛日落後,夏季大三角仍在西方天空,網狀星雲仍有30多度的仰角。
網狀星雲巨大到它的不同部份有不同的NGC編號,最容易找的部份是Caldwell 34 (NGC 6960),包含了52 Cygni,即是天鵝翼旁的一粒光星,這也是我首先觀察的部份。一放入21mm Ethos,似曾相識的絲狀雲氣已經明顯地滿佈整個視場,完全不用dark adapt和側視法,連52 Cygni的光也淹沒不了。之後加入OIII濾鏡和用8mm Ethos觀察 (225x),比較iPad內的相片,慢慢由星雲的一端移至另一端,一面震驚地發現在目鏡可逐一找齊長時間曝光相片內的主要特徵。
之後把鏡GOTO至殘骸另一端Caldwell 33 (NGC 6992和6995),又是一樣的震撼,我在目鏡內漫遊整個星雲,之後又由C33沿殘骸的直徑飛到C34,來來回回,心想何時才能再欣賞到這令人詐舌的壯麗景象。
viewtopic.php?f=17&t=3223#p21019
事隔才一年,我已忘了自己看過什麼,甚至剛剛問David我們在Dob 16 GOTO看到網狀星雲的結構嗎?

很明顯,星空派對是要定期搞,要在視網膜上留下這些星雲的印記....
因為重新處理過照片,我想強調自己當時是看到OIII通道的東西(即下圖右上的O),星雲的形態跟Ha或SII通道(即下圖下的H及S)是有點分別的,後兩者的質感比較相近,但SII的訊號往往比Ha弱。
download/file.php?id=11797
viewtopic.php?f=17&t=3223&p=27703#p2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