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 寫:或許5000mm多的焦距,就是拍到這個樣子到頭?
映美精很快會發報,跟Celestron合作推出的USB3天文相機,配合300以上口徑拍那些快速變化天體會有優勢。
Subaru 寫:社長 寫:或許5000mm多的焦距,就是拍到這個樣子到頭?
映美精很快會發報,跟Celestron合作推出的USB3天文相機,配合300以上口徑拍那些快速變化天體會有優勢。
這純粹是我的技術問題, 相信其他專家高手可以拍得更好.
新的相機, 我相信要由DMK, ASI, Skyris knock out一吓.
universe24 寫:Subaru 寫:社長 寫:或許5000mm多的焦距,就是拍到這個樣子到頭?
映美精很快會發報,跟Celestron合作推出的USB3天文相機,配合300以上口徑拍那些快速變化天體會有優勢。
這純粹是我的技術問題, 相信其他專家高手可以拍得更好.
新的相機, 我相信要由DMK, ASI, Skyris knock out一吓.
Subaru兄可以在叠加前或后,加1.5x - 2x resize,我见其他高手都用了类似手法,AS有此功能的,可以一试。
社長 寫:OMG, 那麼明顯的六角型北極區!![]()
請問 Subaru 兄用什麼軟件疊加的?
社長 寫:謝謝。
我感覺也是,只用過一次AutoStakkert!2已感覺很好。
不過沒有跟AutoStakkert!2真正比較過,avistack用來疊月亮相也很不錯,至少比我懂用的Registax 5好得多。
Subaru 寫:社長 寫:謝謝。
我感覺也是,只用過一次AutoStakkert!2已感覺很好。
不過沒有跟AutoStakkert!2真正比較過,avistack用來疊月亮相也很不錯,至少比我懂用的Registax 5好得多。
疊月面, AviStack2的multi-segment alignment的確比較優勝.
我用DFK影RAW, 用AS!2可以debayer, 感覺俾Registax的debayer好.
社長 寫:
沒花時間去瞭解Registax 6,就Registax 5 vs avistack來說,後者遠遠優勝。
你為何不直接用濾鏡盤加黑白相機拍三色合成?好像這個比較科學點。
拍月面我個人自問都算滿意了,但行星總覺得自己的後期處理出了些問題,用Dob 16 GOTO推上800x看恩克縫毫無難度,但拍出來郤強差人意,而當時的視寧度及我己曝光對焦等一定沒問題,所以相信是後期處理出了問題。
universe24 寫:社長 寫:
沒花時間去瞭解Registax 6,就Registax 5 vs avistack來說,後者遠遠優勝。
你為何不直接用濾鏡盤加黑白相機拍三色合成?好像這個比較科學點。
拍月面我個人自問都算滿意了,但行星總覺得自己的後期處理出了些問題,用Dob 16 GOTO推上800x看恩克縫毫無難度,但拍出來郤強差人意,而當時的視寧度及我己曝光對焦等一定沒問題,所以相信是後期處理出了問題。
这个情况我这里也时常碰到,主要是我们的眼睛有天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相机没有,要外加补助。
社長 寫:沒花時間去瞭解Registax 6,就Registax 5 vs avistack來說,後者遠遠優勝。
你為何不直接用濾鏡盤加黑白相機拍三色合成?好像這個比較科學點。
拍月面我個人自問都算滿意了,但行星總覺得自己的後期處理出了些問題,用Dob 16 GOTO推上800x看恩克縫毫無難度,但拍出來郤強差人意,而當時的視寧度及我己曝光對焦等一定沒問題,所以相信是後期處理出了問題。
Subaru 寫:我的濾鏡及濾鏡盤是裝在冷凍相機上, 不想裝裝拆拆免得次次要再拍平場, 而且濾鏡是設計俾深空用, 現正等待一套給行星用的濾鏡及濾鏡盤.
Subaru 寫:還有一個問題, 就是用DFK可以用RGB alignment來減低大氣色差.
Subaru 寫:收到之後可以用DMK及ASI來一個比較.
社長 寫:好奇一問,我拍深空用Astrodon,原因很明顯,但行星是Baader,1.25“ LRGB一套要二千多元,當時德國的回覆是當地愛好者都很推薦這款,見下圖,RGB除了Sodium譜線那條隙外(這當然是為深空而設計),都覆蓋了可見光譜及通光率有90%以上,所以我想拍行星是合理的,當然藍色可能是行星本身或CCD的感應問題,敏感度要低一些,但與濾鏡本身無關。Subaru你有其他考慮?![]()
社長 寫:我用的帶手控濾鏡盤是Atik 5位電動濾鏡盤,可經USB由電腦控制,或直接用手按,的確比手動方便得多,近年停產了所以大家都買不到。加上我不可沒有它的羽毛電子調焦,全部東西加起來都上萬元,並不平宜,後來發現很少拍行星月球的愛好者願意投入這個錢。
社長 寫:這正是我用DMK拍三原色的原因,我是不用L的,因為不可能從後期把大氣色差分解出來,歐洲有一套說法是拍行星本質上跟深空不同,縮短RGB的曝光,但加入L又會帶來其他問題,所只用拍RGB便可以,不應拍L。
Subaru 寫:雖然聽說社長說過Baader的平面度可能不足, 但在沒太多價錢公道的選擇下, 我都會揀Baader.
Subaru 寫:而我呢d入門級數的, 用的還是手動器材.
社長 寫:
對,我拍木星時是會用木星速追蹤的,用近10000毫米焦距拍上數小時,木星還是停在那窄小的1/4"晶片像場內,David用他當時的組合,要不斷用那手控像打機的Joystick一樣進行修正。
universe24 寫:社長 寫:
對,我拍木星時是會用木星速追蹤的,用近10000毫米焦距拍上數小時,木星還是停在那窄小的1/4"晶片像場內,David用他當時的組合,要不斷用那手控像打機的Joystick一樣進行修正。
如果是用Paramount,用TheSky软件指向木星时,是否会自动以木星速度追踪?
我在拍摄太阳时,太阳也没有离开过视场的。
另外,电动滤镜盘确实很省时,拍完一段色频,可以直接换下个,不用担心跑对焦。
至于用自动对焦,对这种有面积的天体来说,以微速对焦,有时候很难判断是否对好焦了,所以很多时我都用手动对焦的。
社長 寫: 偏偏圈內好些愛好者是倒過來,花數萬元買赤道儀承短焦鏡拍深空,堅持帶手提電腦導星,行星月球郤用上軟弱無力的赤道儀,我肯定若他們有機會用Paramount試試拍月面行星,便會領略其美妙之處。或許,至今沒有認為Paramount的優勢同樣能在行星上發揮。
對,我拍木星時是會用木星速追蹤的,用近10000毫米焦距拍上數小時,木星還是停在那窄小的1/4"晶片像場內,David用他當時的組合,要不斷用那手控像打機的Joystick一樣進行修正。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