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wind 寫:看到一个GSO 200mm 和 TEC 140 APO 比较的文章,200F4对比度略差,星点很奇怪地缺了一角。不过总体看来也是98对比100分的差距,考虑到两者的价格,超值。
社長 寫:cocowind 寫:看到一个GSO 200mm 和 TEC 140 APO 比较的文章,200F4对比度略差,星点很奇怪地缺了一角。不过总体看来也是98对比100分的差距,考虑到两者的价格,超值。
要看看文章內的論述才成,否則很難僅以照片對比度一項來說什麼,例如拍攝及處理時的各項因素如何。
當然我同意折射鏡的發揮是很穏定的。
[/quote]cocowind 寫:作者最后还列举了APO和牛反各自的好处
APO: 光轴稳,冷却快,无星芒,到手即可用,TEC的个体差异小
牛反:成本低,口径大,有星芒
社長 寫:cocowind 寫:作者最后还列举了APO和牛反各自的好处
APO: 光轴稳,冷却快,无星芒,到手即可用,TEC的个体差异小
牛反:成本低,口径大,有星芒
cocowind 寫:是的,8-10公分APO优势还是很多很多的,就是贪大口径才用牛反。总体而言用APO的人也比用牛反的多。
社長 寫:cocowind 寫:是的,8-10公分APO优势还是很多很多的,就是贪大口径才用牛反。总体而言用APO的人也比用牛反的多。
應該是小APO鏡,我認為過去10年,整體香港愛好者用鏡的層次是退步了。
七十年代初廖興齊先生花廿多萬建自家天文台,九十年代香港愛好者還一台台的Astrophysics 6寸折射鏡買來,現在一天到晚說什麼Class 1 鏡,實際是葉公好龍,最活躍的那班,幾年下來花不到自己汽車幾位之一價錢在自己推崇的品牌上。16803相機出來兩年多,但用冷凍CCD的郤片幅越來越細,單反換來換去也只限APS,還是那片古老的Canon晶片。
除了投放資源不足外,大家動手能力也很差,教人磨鏡的自己會買片球面牛頓鏡回來用,已夠滑稽了。八十年代我們初中生,看兩頁書便去買個Or 9目鏡回來鑽孔加LED用玻璃綿拉十字線人肉導星,哪裡弄張設計圖回來便用移印紙氯化鐵來造線路板,為赤道儀的交流摩打造變頻逆流器,漂移法對極軸根本是基本功,現在可以花幾年時間去討論,拍星時要用激光射上天才知道自己相機瞄哪裡,所以觀星勝地不時有爭執。我在西藏建天文台,十多萬元的16803相機用的離軸導星器是自製的,簡單到就是鑽過孔加片數十元的菱鏡便成,為何要花幾年時間去討論導星鏡?
viewtopic.php?f=29&t=2884#p19718
cocowind 寫:讲到离轴导星又有问题要问社长了,在CF2008配合信达4片慧差镜,如果这样搭配 慧差镜 -> 偏轴导星器-> 相机
1. 离轴导星会真延长光路变长,会不会使单反无法合焦
2. 信达4片慧差镜的最佳修正效果的back focus是55mm,如果增加偏轴导星延长光路影响修正效果?
3. 这个慧差镜成像圈只有28mm,偏轴导星取的边缘星点会不会不圆?
社長 寫:cocowind 寫:讲到离轴导星又有问题要问社长了,在CF2008配合信达4片慧差镜,如果这样搭配 慧差镜 -> 偏轴导星器-> 相机
1. 离轴导星会真延长光路变长,会不会使单反无法合焦
2. 信达4片慧差镜的最佳修正效果的back focus是55mm,如果增加偏轴导星延长光路影响修正效果?
3. 这个慧差镜成像圈只有28mm,偏轴导星取的边缘星点会不会不圆?
1. 會
2. 所以我在西藏改用Baader MPCC Mark III,就是那額外3毫米決定了整件事情
3. 若你用高敏感度的導星器,例如STi便沒有問題,我在西藏那個只用人手拉出推入調焦而已
cocowind 寫:1. 会是指可以合焦?
3. 星点是否圆和导星器没有关系呀
社長 寫:cocowind 寫:1. 会是指可以合焦?
3. 星点是否圆和导星器没有关系呀
1. 不能合焦,因為彗差鏡本身的縲紋佔了4毫米,而Canon相機本身的厚度是44毫米,除非你能改造一個M48相機接環,在那7毫米內加入離軸導星器,技術上我可以但沒興趣花這個時間精力,所以西藏也沒用上。
2. 只要星像訊噪比夠高便可以,SBIG也說過導星焦準無影響。某些人甚至把導星調模糊一點以減低視寧度的影響,避免Guide on seeing。我現時在西藏的曝光時間是3秒,以前是5秒,導星RMS在0.3"水平。
社長 寫:cocowind 寫:1. 会是指可以合焦?
3. 星点是否圆和导星器没有关系呀
1. 不能合焦,因為彗差鏡本身的縲紋佔了4毫米,而Canon相機本身的厚度是44毫米,除非你能改造一個M48相機接環,在那7毫米內加入離軸導星器,技術上我可以但沒興趣花這個時間精力,所以西藏也沒用上。
2. 只要星像訊噪比夠高便可以,SBIG也說過導星焦準無影響。某些人甚至把導星調模糊一點以減低視寧度的影響,避免Guide on seeing。我現時在西藏的曝光時間是3秒,以前是5秒,導星RMS在0.3"水平。
cocowind 寫:那信达4片慧差镜直接接T2相机口到CCD的距离才44+4=48,还得另外延长7mm?社長 寫:cocowind 寫:1. 会是指可以合焦?
3. 星点是否圆和导星器没有关系呀
1. 不能合焦,因為彗差鏡本身的縲紋佔了4毫米,而Canon相機本身的厚度是44毫米,除非你能改造一個M48相機接環,在那7毫米內加入離軸導星器,技術上我可以但沒興趣花這個時間精力,所以西藏也沒用上。
2. 只要星像訊噪比夠高便可以,SBIG也說過導星焦準無影響。某些人甚至把導星調模糊一點以減低視寧度的影響,避免Guide on seeing。我現時在西藏的曝光時間是3秒,以前是5秒,導星RMS在0.3"水平。
cocowind 寫:明白,那看来可以忘记这200F4配合4片慧差镜上搞偏轴导星了社長 寫:cocowind 寫:1. 会是指可以合焦?
3. 星点是否圆和导星器没有关系呀
1. 不能合焦,因為彗差鏡本身的縲紋佔了4毫米,而Canon相機本身的厚度是44毫米,除非你能改造一個M48相機接環,在那7毫米內加入離軸導星器,技術上我可以但沒興趣花這個時間精力,所以西藏也沒用上。
2. 只要星像訊噪比夠高便可以,SBIG也說過導星焦準無影響。某些人甚至把導星調模糊一點以減低視寧度的影響,避免Guide on seeing。我現時在西藏的曝光時間是3秒,以前是5秒,導星RMS在0.3"水平。
社長 寫:91mm 當然足夠,好像當時什麼原因我不考慮這個的
cocowind 寫:社长,又有一个新想法,这个镜子加了信达4片式coma corrector后,可否再加巴罗延焦拍小星系。很多问题想不明白: 怎么连接?后截距够不够?调焦筒够不够长?
社長 寫:cocowind 寫:社长,又有一个新想法,这个镜子加了信达4片式coma corrector后,可否再加巴罗延焦拍小星系。很多问题想不明白: 怎么连接?后截距够不够?调焦筒够不够长?
Coma corrector 總會引入球差的(牛頓鏡軸上沒球差),之後再加巴羅很大機會把問題惡化。
你不如直接加個APM彗差修正巴羅? 上面有T2縲紋,直接旋上T接環便可以用單反拍攝,有ED玻璃元件,修正度高些:
viewtopic.php?f=9&t=3183
2.7x 放大,良像圈26mm,足夠一般APS片幅使用,後焦點112mm。
也可以把修正鏡組旋下來,貼近焦平面一點,若直接旋上目鏡的話,放大率少於2x。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