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aru 寫:其中一個問題係一般反射鏡的鏡筒機械強度比折鏡鏡低頗多.
這個深有同感。
我的自製 100 f7 小牛反,當有機會發揮:
viewtopic.php?f=20&t=886#p8466按理200 f4厰製鏡用上碳筒,以攝影為優化,拍攝威力應更好,但好像到了300 f5用傳統鋅鐵筒目視架構的,必要做些改良才可發揮應有的深空攝影威力。
上月到奧地利考察ASA時,也特意諮詢了一下他們製作牛反的心得:
viewtopic.php?f=13&t=3522不過我已漸看到大形勢的變化,下一代風行的攝星鏡,折射鏡可能到80、85止步,100級開始,會由牛反,甚至RH、RiLA等(RiLA = Riccardi Large)取代。原因很簡單,f3至f4光圈,約5萬元起步價,本來一晚拍兩三個目標的,提升效率至一晚6到8個充足曝光的目標,拍彗星等快速變化天體更無話可說了。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