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親眼看看,跟當時人面談數分鐘,比電郵電話聊上一段長時間更有效,所以當任職工程師時,不時被派往英國加拿大,來回商務倉,加上當然休息時間前後花9天,就是開一個兩三小時的全議。
有北京朋友說他在清華大學的老師,寧可用那些上百年的德國老車床(那時候是否叫德國

),也不用現代的新車床。
昨天在車間內看到兩部車床,一台有數碼化的,看來也很老舊,另一台則是1961年造的。用現成的高速車刀,不像香港師傅很多時自己磨的。304APO的鏡筒不在這裡造,但赤道儀、香港現設於麥里浩夫人渡假村我在2001年引進的APM 600 f8卡反、台灣鹿林天文台的1米鏡,以及APM全球的米級鏡(最大是1.2米口徑),也是這裡造出來的。鹿林林台長親身告訴我,那台1米鏡是二手跟德國買回來的,到今天在台灣已用了10年,但光學及機械表現仍然穏定高水平如一,所以我絶不敢小看德國的三個不臭的皮匠。
讓我想起參觀Software Bisque車間時,老闆跟我說,生產精密的赤道儀,決定性因素不是精密器材,而是程序
viewtopic.php?f=13&t=313說來有道理,大至營運一個國際城市、甚至一個國家,軟件也是決定性因素。最近花了一星期看完一本400多頁的叫「帝國 - 大英世界秩序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裡面講到若非用英國系統,根本出不了紐約這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及倫敦也是),英國用了僅1000名公務員及7萬英軍便統治數億人口的印度,馬來西亞便只用了200人,到後來如何在兩次世界大戰後跟普魯士及德國鬥法導致帝國瓦解,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後正式告別歷史舞台,雖然今天很多人包括英國人本身不齒當年自己祖先在全球犯下的不少罪惡,但總體來說整段歷史用"蕩氣迴腸"來形容也不為過。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