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Observing (Deep Sky) - 星雲、星團、星系攝影及觀測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文章

Subaru » 2012-12-26, 11:51

雖然用了Hα濾鏡, 但在其他的影像也看見有gradient, 可見narrow band並不能完全抵抗光害. 曝光了一小時, 暗位也頗noisy, 看來要曝光數小時才可以有比較好的s/n ratio.

不過, narrow band也可以是在香港拍發射星雲的一條出路.

拍攝時, seeing只有1/10, 用目鏡放140x看, 星點像一個球, 而且不時有寒風吹襲, 影響了照片的解像力.
附加檔案
NGC2024_IC434_Hα.jpg
2012年12月23日, 180mm f/2.8 Hyperboloid Astrograph, ICX694 CCD @-18°C, Hα: 300s x 12, 中型赤道儀, Off-axis guider + ICX205 guidecam + PHD自動追蹤, 大氣穩定度: 1/10, 大氣透明度: 5/10, 氣温約9°C, 相對濕度約56%, 攝於西貢.
NGC2024_IC434_Hα.jpg (404.96 KiB) 被瀏覽 6359 次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文章社長 » 2012-12-26, 14:47

Subaru 寫:narrow band也可以是在香港拍發射星雲的一條出路.


謝謝分享,十分同意的,發現就算在新界上水那種低透明度天空,目視星等可能只有二等左右,Ha窄頻也能拍些東西出來,但OIII則很吃力。

可恨當晚沒出動,之前之後一晚出動了郤不成。

這晶片的片幅不大,比4/3還要小,按理一些中焦比的牛頓鏡及APO折射鏡,不加平場鏡也可以,若是1000毫米焦距以上的,因為像場已跟月面相若,則定不用加了。

最近也在想日後香港推動天文的路向,是否應多搞行星月面,特別是月面,因為推動本土天文活動,總不成只是帶人出境觀星攝星。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文章Subaru » 2012-12-27, 23:57

社長 寫:可恨當晚沒出動,之前之後一晚出動了郤不成。

我已經搬了好幾次望遠鏡出來, set好鏡之後就起雲, 連試吓個setup都試唔到. 當晚總算可以一試, 可惜seeing很差.


社長 寫:最近也在想日後香港推動天文的路向,是否應多搞行星月面,特別是月面,因為推動本土天文活動,總不成只是帶人出境觀星攝星。

攪推廣, 睇月面行星, 用支4吋到8吋鏡已經好有睇頭.

那些照片上看來飄亮的深空天體, 除了對天文發燒的人之外, 很多時校了俾人看, 得來的反應是: "哦, 看到了...".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文章社長 » 2012-12-28, 10:14

Subaru 寫:攪推廣, 睇月面行星, 用支4吋到8吋鏡已經好有睇頭.

那些照片上看來飄亮的深空天體, 除了對天文發燒的人之外, 很多時校了俾人看, 得來的反應是: "哦, 看到了...".


不是那種推廣,而是未來香港的天文愛好者有什麼本土的觀測可做,若只能靠出境跑上陰拿山才成的,那就真是末日了。

我的觀點是,天文可以是製作、目視,不一定是攝影,攝影也不一定是深空。似乎月面觀測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只是這類人在香港較低調。

到明年三四月,我應會用現焦段及像場在西藏拍了100多個天區,可以想像日後每升級一次也是這樣,也大既以2000mm止步,之後可以做些其他觀測,或弄台大鏡在那裡目視,所以或許是時間想想如何在香港玩月面了。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文章Subaru » 2012-12-29, 23:32

社長 寫:不是那種推廣,而是未來香港的天文愛好者有什麼本土的觀測可做,若只能靠出境跑上陰拿山才成的,那就真是末日了。

我的觀點是,天文可以是製作、目視,不一定是攝影,攝影也不一定是深空。似乎月面觀測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只是這類人在香港較低調。

到明年三四月,我應會用現焦段及像場在西藏拍了100多個天區,可以想像日後每升級一次也是這樣,也大既以2000mm止步,之後可以做些其他觀測,或弄台大鏡在那裡目視,所以或許是時間想想如何在香港玩月面了。

基本上, 現時看或拍星野deepsky, 不跑到外地拍真是不行.

其實, 要拍高水準高倍月面行星, 所需要的要求不比拍deepsky低, 很多時受seeing限制, 要時常準備好才有機會捕捉seeing穩定的一剎那.

基本上, 香港不是一個適合玩天文的地方, 有時想一想, 為何要那樣辛苦? 玩別的嗜好可以舒服很多.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文章社長 » 2012-12-30, 14:30

Subaru 寫:基本上, 現時看或拍星野deepsky, 不跑到外地拍真是不行.


這是我們要面對的困境,30年前在羌山或鴨脷洲山上看到的銀河已不復見,但現時影響香港觀星最大的問題,不是晴天率不是光害而是污染,這因素感覺上會逐漸改善,以廣州計,10年前可能是最壞情況,在市中心人民南路,很多時是看不見對面行人路的。

另外我也留意到一些在香港拍的窄頻,尤其是較明亮的深空天體,如馬頭、玫瑰、心臟、螺旋等,其實很貼近在西藏可以拍到的。我甚至有個感覺,每一口徑望遠鏡對大多數天體其實是有個定數的,十多小時拍下來的要看到的便已經看到,之後再延至100小時以上也多不了多少東西,只是訊噪比在100%檢視下好丁點而已。

所以有一點跟你想法相近,暫時受制於後期處理技術,我在西藏的照片仍有很多不足,但肯定讓我對天文觀測/攝影,有了更深切的體會。正如那年用203APO跟Obsession 18UC拼行星月面深空,也完善了我對光學系統及目視觀測的經驗。

Subaru 寫:其實, 要拍高水準高倍月面行星, 所需要的要求不比拍deepsky低, 很多時受seeing限制, 要時常準備好才有機會捕捉seeing穩定的一剎那.


你和KC Pau或Eric Ng相近,我有和而不同的取向。我寧可選個機率高的晚上把望遠鏡移到海邊,然後不斷的按鍵拍,因為大不了拍下百多GB的影片,回來讓電腦慢慢處理,然後選最好那段,因為現在不是用TP2415每格都要算錢的那情況,儲存空間實在太平宜了。

論設備,我個人看仍是比深空平宜及易上手的,好一點的月面要求是200口徑吧,300口徑已能出些貼近大氣極限的照片,我拍月面照肯定不是高水平,但因為口徑上的增益,仍能追近KC Pau用Royce 10"鏡或Eric Ng用Obsession 15“ UC拍的照片,但我的16"鏡就是一台FSQ85的價格,DMK51算是品牌內最貴的,但也貴不過改裝單反:

viewtopic.php?f=27&t=3153

viewtopic.php?f=27&t=3154

viewtopic.php?f=27&t=3151

viewtopic.php?f=27&t=3155

viewtopic.php?f=27&t=3156

相信你會同意,拍500mm水平的深空,跟1500mm是兩碼事,很多在短焦不會出現的問題,到1000以上就會陸續浮現,但月面則不一樣,用400牛反拍跟100牛反操作方式完全一樣,除了望遠鏡體積較大。若有人問我拍月面行星最大門檻是什麼,可能就是要一輛私家車或自人天台,我很肯定過去十數年玩行星月面的人偏少的其中一個主因,是要求的器材體積太大,不過這點對學校來說又是問題較小。

Subaru 寫:基本上, 香港不是一個適合玩天文的地方, 有時想一想, 為何要那樣辛苦? 玩別的嗜好可以舒服很多.


政治不正確 :mrgreen:

我看太陽月亮行星還是很有發揮空間的,你想想在北方一些地區,這些天體最有利時刻也只有地平仰角40多度,那什麼優勢也沒有了。記得上月在合歡山派對,當晚視寧度有8至9級的好,但木星仰角不足40度時,大氣色散已讓木星失去不少細節,這個對目視影響又大過攝影:

viewtopic.php?f=13&t=3341#p21734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文章Subaru » 2013-01-03, 21:57

社長 寫:你和KC Pau或Eric Ng相近,我有和而不同的取向。我寧可選個機率高的晚上把望遠鏡移到海邊,然後不斷的按鍵拍,因為大不了拍下百多GB的影片,回來讓電腦慢慢處理,然後選最好那段,因為現在不是用TP2415每格都要算錢的那情況,儲存空間實在太平宜了。

其實我的想法也是把望遠鏡移到海邊, 拍很多clips, 回來再process, 我覺得拍行星比deepsky容易的地方, 就係好像操作錄影機一樣, 錄影完再算.

可是我的器材, 以中口徑的8"鏡計, 已經有50-60kg重, 以現在的年紀, 好次搬鏡及setup, 感覺上也頗費氣力.

而且, 要拍出心目中的水準, 每年中seeing可以support到的日子很少. 而且我用反射鏡, 要調校好望遠鏡去達到應有的水準也有一定的effort及運氣.

社長 寫:論設備,我個人看仍是比深空平宜及易上手的,好一點的月面要求是200口徑吧,300口徑已能出些貼近大氣極限的照片,我拍月面照肯定不是高水平,但因為口徑上的增益,仍能追近KC Pau用Royce 10"鏡或Eric Ng用Obsession 15“ UC拍的照片,但我的16"鏡就是一台FSQ85的價格,DMK51算是品牌內最貴的,但也貴不過改裝單反:

這個的確是, 一支價格公道的8" SCT已經有條件出到高水準作品.

社長要及所demonstrate的, 是可以用一支量產16"反射鏡, 已經可以出到高解像月面行星影像, 說明拍月面行星, 不定要要Royce、Zambuto名牌鏡才成.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 馬頭星雲

文章社長 » 2013-01-06, 00:18

Subaru 寫:其實我的想法也是把望遠鏡移到海邊, 拍很多clips, 回來再process, 我覺得拍行星比deepsky容易的地方, 就係好像操作錄影機一樣, 錄影完再算.

可是我的器材, 以中口徑的8"鏡計, 已經有50-60kg重, 以現在的年紀, 好次搬鏡及setup, 感覺上也頗費氣力.

而且, 要拍出心目中的水準, 每年中seeing可以support到的日子很少. 而且我用反射鏡, 要調校好望遠鏡去達到應有的水準也有一定的effort及運氣.


但相對於拍深空,行星月面仍是很輕鬆的,曝光半分鐘,或一兩分鐘便完事。

況且調一台行星月面用的反射鏡,一定比你調f2.8攝星牛反拍深空容易。

Subaru 寫:這個的確是, 一支價格公道的8" SCT已經有條件出到高水準作品.


最近看到隔壁深圳有好些超高水平行星照,比以前我看過用C9.25拍的都要好:

http://www.astroview.com.cn/forum.php?m ... &tid=18199

很明顯EdgeHD望遠鏡比之前的型號在拍行星上並無優勢,甚至有些壞處,相機則仍是映美精,那我相信是後期處理用上了些新軟件,影像也很接近一般大氣極限下目視所見。

Subaru 寫:社長要及所demonstrate的, 是可以用一支量產16"反射鏡, 已經可以出到高解像月面行星影像, 說明拍月面行星, 不定要要Royce、Zambuto名牌鏡才成.


又或者說,兩萬多元已可買到一台大口徑望遠鏡連GOTO台架,除了口徑帶來的目視震撼外,也足以拍出某些水平的照片。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回到 觀測 - 深空及星野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