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兩張試疊版:L channel 2x16x1200s = 640分鐘
初步算了一下,原來這個區域因為要用馬賽克方法拍攝,前後為時13天,共曝光2000分鐘即超過33小時拍攝
下圖是混了一些樓上的Ha通道進去,看來能處理出樓上兩條連結中的照片的水平,勝算頗高。稍後再逐步處理彩色圖層吧。
大星雲過曝的區域,要用圖層方法,把300s、60s、10s的加上去,以看到四合星完全分解為止,但E、F星就不要想了,反而以前用203、228APO甚至高米古的2.4米口徑RC都看過

我仍然稱這帖及這照片為深空攝影幼稚園,因為從器材、操作、後製方面,並無奇妙之處,我能做到的,大家只要用同樣的方法,基本上花更少的時間便會上手及可以拍出同樣水平。我要承認自己走了不少冤枉路,但作為領頭羊,我是不介意事倍功半,寧枉勿縱,將勤補拙的多花額外時間精力去拍一張照片,之後才總結經驗,檢視在什麼地方可以提升效率 - 至少能確保前期拍攝做好了,減低日後重拍的機會便算成功了第一步。
所以半開玩笑的說,明年開始我會陸續組織不同的Astrocafers到自己的西藏天文台觀星拍攝,看來到時可以搞個獵戶馬頭深空拍攝幼稚園級別保證畢業班,保證首次成功拍出同樣的照片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