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topic.php?f=22&t=1476
viewtopic.php?f=17&t=1759
但同一時間因為進了FLI Proline 16803相機,當然主力用來配合APM 105/650拍攝多個心儀目標,Borg 60ED + 5D Mark II很久沒有實戰機會。某程度上,冷凍相機可以配合各種濾鏡拍攝,包括窄頻,所以不管月相如何,只要是晴天便可拍攝,而單反配245mm鏡頭因為像場較廣,對天空質量要求是較高的,所以要待今晚沒有月亮,秋季的目標又拍得七七八八才拿來拍。
這張只是粗圖,單張10分鐘@iso1600,無平場無暗場,以Paramount ME盲跟(當然了),只是把Histogram拉闊一點便算了,看來也不錯,至少付出一次努力,便可長期在家中下指令拍攝,不用餐風露宿,效果也不下於我經常能到的攝星點。
經過一輪實踐,我開始不太迷信每一個目標都需要超長曝光,除了個別特殊目標越拍越有外,不少著名天體其實花數小時已能夠拍下大部份應有細節,這和我以前打游擊時,大多數目標是曝光不足的剛剛相反。執筆這分鐘天文台仍在拍這目標,或許拍夠18x600s即三小時就收手吧?

Borg 60ED (245mm f4.1)
Canon 5D Mark II Hutech Modified
Paramount ME 赤道儀盲跟
單張10分鐘@ISO1600,無平場無暗場,全圖無截切33%出圖
攝於我的西藏天文台
稍後疊加3小時以上曝光及正式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