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aru 寫:我也是在港島中區出生成長, 小四搬落灣仔.
又一次跟你擦身而過,我小三前主要在中西區,後來在灣仔住了一年才到南區。那些永豐街的唐樓,在露台大力跳也有倒塌危險的。
Subaru 寫:小時候, 由於間唔中會到在澳門外婆的家住, 而舅父們也玩天文. 在澳門的木屋有一支單筒望遠鏡, 用它來看月球, 那時已經知道月面的明暗界線是最好看的, 望遠鏡的倍率放得越大影像越朦.
我92年到澳門,在路環山頂用蘇製(USSR)的20x60雙筒看夏季星空,那時那裡的星不會比現在的東壩少。當年蘇聯瓦解後,我不時到珠海或廣州東山口找一些流進中國的望遠鏡及相機,現時手上還有一個仿哈蘇的機背,買回來時是想改裝接到望遠鏡上玩中片幅。北京離俄國近些,月壇街那裡的東西又平宜些,我甚至買了一部不貴的放大機回來,打算在家裡搞暗房晒相,當然這一切都沒有成事。
那些年出來工作,總比在學時能動用的錢多些,包括AE Bank捷足先登跟在學的大學生交朋友,那些5萬信貨額的OD戶口是很吸引的

出來工作一年後年薪超15萬,便可以申請AE金卡,那收入水平亦可獲終身的美國旅遊簽證,我畢業晚了一年,臨近97收緊了,所以到現在還要10年續一次。
但買東西還買東西,能否實現計劃還是要投入時間心血,偏偏剛出來工作總有些不同的雜務困身,有些簡單的計劃,也可能要等了1/4世紀才能完成:
viewtopic.php?f=20&t=886相反不少西方社會,下班後的生活沒有那麼多姿多采,真的可以靜心做好一件事。當我面對面跟Steven Bisque大哥吃飯聊天時,體會了Paramount這個揉合了美國機械電子天文各方面經典智慧的赤道儀,真的是要一些人完全沉下去苦幹好些年才能"煉"出來的。有個說法,若中國有100個像瑞士工匠那樣,冬天時躲在雪山上的家沒事可幹,每天就是靜心造手表,已經會對世界表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viewtopic.php?f=13&t=313Subaru 寫:問舅父, 用望遠鏡看恆星可以看到甚麼, 答案就是看不到甚麼, 只有一點, 因為距離我們太遠. 我用望遠鏡看, 果然係. 用望遠鏡最好看在還是月球.
我一直認為,讓每位青少年用望遠鏡低倍看一眼月亮,已很大機會影響其中一小部份人的生命,讓他們成為終身愛好者、日後的科學家、科學館專才,或至少促進其求學心態。那些在望遠鏡下我們認為很精采的深空天體,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顏色的暗淡光斑,有機會是掃興或反高潮,這個也是我多年來推動天文教育的基本信念。
有一次hkastroforum討論到我為香港一所小學建造的天文台:
http://www.hkastroforum.net/viewtopic.p ... sc&start=0http://www.astro.hk/services_1.html其中陳玉麟認為C11會讓該校的天文教育故事改寫,我並不認同,也不相信一台2800mm焦距的C11會在長期大氣透明度低的洪水橋,能對小學生提供比152口徑中焦折射鏡配合大視場目鏡更有震撼力的效果或把"故事改寫"。正如朱明中教授說,對小學生推行天文教育最重要是啟發好奇怪心,而非教深奧的科學知識:
viewtopic.php?f=12&t=356#p7584畢竟我撫心自問,為那學校提議的是一個負責任的方案,一個手動圓頂天文台連赤道儀及德國APM 152 f8普消折射鏡,總費才數萬元,至今踏入第七年仍運作正常,也讓數以千計的人看過星空了。該校到今天還跟我合作推動天文教育工作,上週才完了兩天活動,月底又搞觀星夜,但學生若沒有學校資助,連$20半天的課外活動也付不起。在先天不足下,我認為能有一個不需多少維修保養,能性能穏定運作多年的天文台,讓全校學生在學時有機會看過月亮或木星土星,讓這群本來沒"資格"接觸星空的學生知道什麼是天文,已屬功德無量。那些弱勢學校教師流失率很高,若在那情況下要求每三兩年便更替的新人上手操作一套非常規課程必要的教具,是很不智的。
Subaru 寫:在屋內, 也有大量科技世界雜誌, 那時最熱門的話題是UFO, 我最喜愛看天文及UFO的部份, 感覺到外太空的神秘. 每次到外婆家, 都會把那些雜誌熟讀百片.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照片, 就是M13, 雜誌說NASA利用射電望遠鏡把訊號向武仙座M13球狀星團發出, 期望在那裡的外星人收到我們的訊號再回覆. 武仙座M13球狀星團有成千上萬的恆星, 非常壯觀! 所以自從玩天文攝影以來, 都想影M13, 望遠鏡的口徑, 目視要分解到M13才有意思.
好像香港觀天會就是由科技世界的一群讀者走在一起成立的?
好幾年前我們租遊艇運了一批器材到外伶仃島,也很久沒有看到那樣的M13了,用150反射看是有立體感的,不是完全分解,但部份分解及有些前景的星,所以看來很立體,但在大光害環境就不成了。但論分解力,還是九十年代初期,用中大天文台的300 f8.5牛反(即現白鷺湖天文台)看M4,是分解至正中央的。
Subaru 寫:中學時, 由哈雷彗星的熱潮帶動, 開始接觸到公開天文會社坐井會.
因為Pau sir是坐井會始創人之一,也當過會長,也是他們之中器材最頂級又在觀測上很有成績的,所以我當時想法是"不用"加入坐井會,而香港業餘天文學會是要介紹人才可加入,會費好像又要百多元(但送一份柯式印刷的Star Altas 2000,好像是沒有獲美國授權的),所以便加入了觀天會,因為那裡的節目好像有點不一樣。
Subaru 寫:那時, 和幾位中學同學, 到南丫島觀星. 利用學第的Konica單鏡反光機、50mm f/1.4標準鏡開盡光圈、Kodak 1000度彩色負片, 固定攝影曝光20秒拍下第一張天文照片 --- 獵户座. 拍到紅色的M42, 已經非常高興!
南丫島那一幕夠經典了....
那時在鴨脷洲坐街渡到避風塘的另一端香港仔碼頭,便可再轉街渡到南丫島模達灣,下船後行山路通過一條小村莊,廿多分鐘便可到南面的一個小山丘,那裡有一個直升機場,可以看到很不錯的銀河,天鵝座分裂的部份也看得清楚。那年中二吧,因同學不能同行,娘親又不許我帶三歲的妹妹同行壯胆,唯有自己去,乘著尾班船到了南丫島,到達那個直升機場後已日落一段時間,天色漸暗時放下背囊,才發現5米外是一個新墳

翻出來的一堆黃土還是濕潤的,未燒完的溪錢及香蠋還在,最恐怖是那幅黑白大頭相就正對著我,那晚我沒法看天維持十秒以上,就不期然要望望那幅星光下照得特別恐怖的照片,開了收音壯胆,要不收了台,要不講鬼故,山下遠處間中有人提著燈搖搖曳曳的路過,自我安慰的兩三百米外還有些人氣,但那種氣氛及燈光又有點懸疑,總之我渡過了三十年觀星生涯以來最長的一晚,比98年在興隆零下廿度衣物不足通宵露天看流星雨更難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