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有皈依啦,毕竟30年都没有习惯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很难改的。
不过,她不是我杯茶。
universe24 寫:我还没有皈依啦,毕竟30年都没有习惯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很难改的。
不过,她不是我杯茶。
David 寫:我閱讀你們的「那些年」故事看得很高興,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大家如何認識同好,那些人較活躍,他們喜歡那些天文範疇,去那裡觀星,用什麼儀器等.....我都很有興趣,願聞其詳。
Subaru 寫:其實那張月面最花功夫的地方並不是在拍攝時候, 而係在黑房裡. 要處理由D19沖出來的底片, 唔好好做好dodge and burn跟本唔會出到所需的反差及細節.
Subaru 寫:在我所接觸到的及感覺上, 那時的公開天文會社的確有頗濃的門派分別, 可從他們用甚麼感覺到:
Subaru 寫:業餘: 很多人用Mizar, 我記得有好多人的標準鏡係GT-68. 我相信跟那時在業餘天文學會裡有同好代理Mizar有關. 在我的印象中, 頗多業餘的會員都標榜用折射鏡. 較後期的時候, 有業餘的會員引入Vixen, 我記得其中一支係4” f/10 消色差折射鏡. 相機方面, 好多人用Olympus的OM-1/3/4. 那時吳鴻章前輩已經用AP 6”及Canon紅圈鏡.
Subaru 寫:坐井: 由於關生代理Astro, 順利成章大家一般都用Astro. 那時我是參加坐井會學天文. 除了Astro外, 我們很多人都用反射鏡. 那時的望遠鏡很貴, 所以特別多用自製鏡, 口徑一般由4”到12”. 相機方面, 一開始我用舅父借給我的珠江單鏡反光機, 它是用Minolta mount的. 由於那時還是在學生階段, 無錢買鏡頭, 關生借了一支135mm給我, 影了一會, 我就自製6”反射鏡影直接焦點. 之後就跟大隊, 用K mount相機, 分別有Vivitar入門機、Pentax ME super及MX. LX太貴, 買不下. 之後有一次我不小心, 所有的Pentax相機及鏡頭俾人偷晒. 之後把心一橫, 轉用Nikon, 買咗一部二手的Nikon F.
Subaru 寫:觀天: 那時我跟觀天會沒有太多接觸, 只知道劉佳能用C8及高橋EM-1. 我記得觀天那時係由陳校長及陳玉麟領導.
社長 寫:十多年前不時找葉賜權吃飯,可以在石澳後街的小餐廳,一頓晚飯吃上六小時,每次和他談到劉佳能,都會提及天文觀測奬勵計劃中,他的木星報告中提到,拍攝時防範狗隻是重點之一![]()
社長 寫:平心而論Pau sir沒有直接教我什麼,但他做了最重要的事:我的天文夢是可以實現的。那時候家住港島南區,他只是給我一個地址,我便會跑到洪水橋鑄鋁件、到坑口的拆船厰找厚玻璃、到藍地鍍鋁、到鴨寮街買鏡片。
社長 寫:其實今天我到西藏找地方建天文台,只是把這種遊戲方式延續下去而已。
Subaru 寫:葉賜權是一位我很敬佩的師兄, 那時我參加他做座理館長時攪的活動, 我從未見過有公務員會做到如此落力及投入, 我估葉生是非常享受他在太空館時候的工作.
Subaru 寫:我也參加過天文觀測奬勵計劃, 是以初學者的身份, 做咗幾份目視計劃攞咗幾個章, 對將來進一步的觀測及拍攝打個基礎. 可能是這樣關係, 看到現時一些貼圖完全唔寫拍攝資料, 總是覺得欠缺了甚麼似的.
Subaru 寫:社長 寫:平心而論Pau sir沒有直接教我什麼,但他做了最重要的事:我的天文夢是可以實現的。那時候家住港島南區,他只是給我一個地址,我便會跑到洪水橋鑄鋁件、到坑口的拆船厰找厚玻璃、到藍地鍍鋁、到鴨寮街買鏡片。
那時我是到同文街找船窗玻璃、用一整天到屯門鍍鋁、去廣東道買彈弓.
Subaru 寫:社長 寫:其實今天我到西藏找地方建天文台,只是把這種遊戲方式延續下去而已。
社長在西藏建台真是極不簡單, 所要求的魄力及決心並不是一般人做到的.
社長 寫:其實現時已有足夠人數,待時機成熟,我們便可以逐步構思一些新玩意,例如日後若你和Paul Ng有興趣參與,加上我有西藏天文台,應很容易Put Hong Kong on the map的。昨天benben88才來火炭工作室,拿了我過去兩個月,亂打亂撞拍的M33回去,看看能否化腐朽為神奇,處理一張好圖出來,當然我已說明檔案只給他用,因為我想保留作品產權。
PaulNg 寫:社長 寫:其實現時已有足夠人數,待時機成熟,我們便可以逐步構思一些新玩意,例如日後若你和Paul Ng有興趣參與,加上我有西藏天文台,應很容易Put Hong Kong on the map的。昨天benben88才來火炭工作室,拿了我過去兩個月,亂打亂撞拍的M33回去,看看能否化腐朽為神奇,處理一張好圖出來,當然我已說明檔案只給他用,因為我想保留作品產權。
興趣是一定有的. 即時想到的有一些超巨型, Robert Gendler 式的拼圖計劃, 但實作的細節還是要從小型的做起.
現在上面的是什麼setup? 焦距, 相機是什麼? 有什麼濾鏡在轉盤上? 對不起, 一直沒留意硬件的細節...
社長 寫:universe24 寫:我还没有皈依啦,毕竟30年都没有习惯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很难改的。
不过,她不是我杯茶。
明白了,我幫你轉告她![]()
我看她玩天文很投入,天文照也拍得很好,本來妳倆有共同愛好是很好的,那我叫她不要等你浪子回頭了
社長 寫:
若這台大鏡投入運作後,我甚至懷疑會把150/650換為APM 80/480加部冷凍彩色相機,作為快速應變系統拍些例如彗星月食等。太陽觀測系統也在摸索中,主要問題是我們日常用的Etalon不能直接移至高海拔地區直接用。
universe24 寫:社長 寫:
若這台大鏡投入運作後,我甚至懷疑會把150/650換為APM 80/480加部冷凍彩色相機,作為快速應變系統拍些例如彗星月食等。太陽觀測系統也在摸索中,主要問題是我們日常用的Etalon不能直接移至高海拔地區直接用。
社长应该问下Lunt,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用自己推敲。
universe24 寫:社長 寫:universe24 寫:我还没有皈依啦,毕竟30年都没有习惯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很难改的。
不过,她不是我杯茶。
明白了,我幫你轉告她![]()
我看她玩天文很投入,天文照也拍得很好,本來妳倆有共同愛好是很好的,那我叫她不要等你浪子回頭了
我这个浪子,头暂时还是往星空看去,有美女经过也会察觉不到的...叫谁能够忍受这样的浪子啊。
她早日移情别恋对她肯定是个明智的决定。
社長 寫:universe24 寫:社長 寫:universe24 寫:我还没有皈依啦,毕竟30年都没有习惯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很难改的。
不过,她不是我杯茶。
明白了,我幫你轉告她![]()
我看她玩天文很投入,天文照也拍得很好,本來妳倆有共同愛好是很好的,那我叫她不要等你浪子回頭了
我这个浪子,头暂时还是往星空看去,有美女经过也会察觉不到的...叫谁能够忍受这样的浪子啊。
她早日移情别恋对她肯定是个明智的决定。
問題是這位是罕有的沉迷天文又懂玩望遠鏡的甜美少女,日後你花了八成工資買望遠鏡,只要名義上歸她管理,也不能興問罪之師啊。
若我在西藏工作時,身邊有位日日煮廣東老火湯瓦煲飯晚上有糖水喝的,就不用那麼苦了。
kurt 寫:社長 寫:若我在西藏工作時,身邊有位日日煮廣東老火湯瓦煲飯晚上有糖水喝的,就不用那麼苦了。
社長這句有點危險,小心啖罐之苦![]()
社長 寫:
問題是這位是罕有的沉迷天文又懂玩望遠鏡的甜美少女,日後你花了八成工資買望遠鏡,只要名義上歸她管理,也不能興問罪之師啊。
若我在西藏工作時,身邊有位日日煮廣東老火湯瓦煲飯晚上有糖水喝的,就不用那麼苦了。
社長 寫:那時聽Pau sir說,六七十年代的長沙,銀河比天上的雲還要白要亮,我八十年代初跟觀天會到羌山觀測站,那條銀河也很嚇人,隨地撿人家的破舊7x50看,也能看到M31的旋臂結構的。
Subaru 寫:社長 寫:那時聽Pau sir說,六七十年代的長沙,銀河比天上的雲還要白要亮,我八十年代初跟觀天會到羌山觀測站,那條銀河也很嚇人,隨地撿人家的破舊7x50看,也能看到M31的旋臂結構的。
我那時的嶼南路已經有街燈, 比八十年代初期的無街燈情況下已經差很遠. 不過我用肉眼望南面都可以見到M4及M41.
那時我跟一位業餘天文學會的會員入過羌山觀測站一次, 天空比我們的長沙觀測站黑. 那時羌山觀測站的房間放滿EM1赤道儀, 當時學生的我還是用Astro.
不知羌山觀測站是業餘天文學會還是觀天會的陣地?
社長 寫:我忘了是八四或八五年跟觀天會人進去羌山觀測站,是一間有天台的小石屋,都是觀天會人員,但我印象中香港比較大量購入高橋應是八十年代十後期,因為八十年代前期,連黃衍藩他們都是用Astro望遠鏡的?所以那時港幣跟美元掛勾後,觀天會馬耀明見勢色不對,斥資六七千元買入一台C8,已經引起一陣哄動,連Pau sir也想去看看。而人家又知道他在荃灣自家天台私人觀測站,有一台8" f7牛頓鏡,又對他有幾分忌諱![]()
那時Pau sir的家除了天台的觀測站外,書房可以做暗房晒相,書櫃放滿了天文書,問他什麼叫"宇宙眼",便如數家珍的拿台C90出來給我們解釋,我相信今天一位初中生上來火炭,看到一箱箱的APM,甚至試過有一枝254APO現貨,然後又看到白鷺湖天文台,桌上電腦又在遙控西藏拍攝,他心裡面一定像我當時一樣想:他朝一定取而代之,玩得比你大
Subaru 寫:小學時, 由於舅父有玩天文, 我到他們在澳門的木屋區渡假, 晚間抬頭一看, 是記憶中最密密麻麻的星空. 中學時參加了坐井會, 所以我是八十年代後期才到過羌山觀測站.
Subaru 寫:中學時, 由於種種原因, 覺得SCT是inferior過Newtonian. 出來工作, 停了天文一斷時間, 在廿一世記買了人生中第二支廠鏡, 揀了SCT, 感覺在使用上的方便, 對SCT改觀了, 開始明白為什麼SCT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國那麼流行.
Subaru 寫:現在, 看GOTO Dobs是繼SCT之後的second wave, 現今世界上差不多所有大型望遠鏡都是用反射鏡地平式platform. 所以我看在業餘目視觀測上, GOTO Dobs is the trend and the future.
Subaru 寫:當然, 高質素APO還是在一個niche market上, 暫時沒有其他platform可以替代.
Subaru 寫:至於天文攝影, 我相信如果沒有feasible及cost effective的derotator, 赤道儀還是有它的市場.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