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uary616 寫:APO超过8寸,确实和高素质,小遮挡牛反的差距在缩小。
至少我用過的228, 254APO,都比203APO有明顯增益。
所以我有興趣知道你的結論從哪裡來,用哪台超過8寸的APO,跟哪台牛反比較。
actuary616 寫:APO超过8寸,确实和高素质,小遮挡牛反的差距在缩小。
社長 寫:actuary616 寫:APO超过8寸,确实和高素质,小遮挡牛反的差距在缩小。
至少我用過的228, 254APO,都比203APO有明顯增益。
所以我有興趣知道你的結論從哪裡來,用哪台超過8寸的APO,跟哪台牛反比較。
actuary616 寫:呵呵。APO确实是个好东西,但也没有必要神话它。为什么说8寸以上APO和反射镜素质差距在缩小,是有理论根据的。你要感兴趣,可以自己找一本书研究一下。
actuary616 寫:为什么说8寸以上APO和反射镜素质差距在缩小,是有理论根据的。你要感兴趣,可以自己找一本书研究一下。我有一个哥们在国内时是中科院院士苏定强的学生,就是专攻天文,和相关光学的。我就这个问题和他做过认真的探讨。专业研究的不会用APO搞研究,除了受制于成本,技术原因口径做不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折射镜对于特定光谱有吸收,这对于天文研究是非常不利的。现在搞专业研究的一般都是用RC,或者一些RC的变种,原因就在这里。
actuary616 寫: APM,LZOS目前还做大口径APO,确实造福了一些有钱,又高烧的同好。但是你知不知道LZOS不同批次的APO镜子颜色居然有轻微但是肉眼可见的差别?这总不能说是QC水平高的表现吧?TAK决不会出这种问题。APM/LZOS,TAK,TEC,AP这几家APO折射镜巨头技术上各有所长,实际上说不上谁比谁强的问题。
不要再争论那种设计好的问题了,已经离题万里了。如果真有一种完美的设计,怎么会至今还有各种望远镜并存呢?
社長 寫:actuary616 寫:呵呵。APO确实是个好东西,但也没有必要神话它。为什么说8寸以上APO和反射镜素质差距在缩小,是有理论根据的。你要感兴趣,可以自己找一本书研究一下。
我們手上就有203APO及18UC,附近就有228APO,304APO很快付運了,也會在附近,254APO本年初又出了一台,Massimo Riccardi說510APO到了我可以花數千元到意大利看看。08年7月3日晚我在Yerkes的三個圓頂用40寸折射看完又用24寸RC看,7月5日晚便在德國用254APO及24寸牛反對照觀測。我用錢買得到,用眼睛看到的東西,為何尚要找本書去研究?
香港的平均入息約兩萬元,三十出頭工齡十年的中學教師,工資約4萬,一些中上地區,樓齡三十年的多層大廈,現在的呎價都過萬元(即內地的每平方十萬元人民幣),你上Yahoo看看Meade的市值,其實也高一過David住的房子。就算附近的廣州,一些工薪族都出入汽車代步,也等於一台180APO了。
我經常說一台中口徑APO加一台大Dob應該已滿足了大部份愛好者的需求,加起來就是10萬元左右,若一個愛好者不願意為自己的終身愛好投入三數個月工資,然後好好用上十年廿年,那問題不在望遠鏡本身上。
所以我只是把APO看到的情景描述出來,也有牛反做對照,反而是你把APO的價格神化了。actuary616 寫:为什么说8寸以上APO和反射镜素质差距在缩小,是有理论根据的。你要感兴趣,可以自己找一本书研究一下。我有一个哥们在国内时是中科院院士苏定强的学生,就是专攻天文,和相关光学的。我就这个问题和他做过认真的探讨。专业研究的不会用APO搞研究,除了受制于成本,技术原因口径做不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折射镜对于特定光谱有吸收,这对于天文研究是非常不利的。现在搞专业研究的一般都是用RC,或者一些RC的变种,原因就在这里。
關於折射鏡的性能,或許Yerkes的天文學家告訴我的都是胡說八道。可能過去百年來這天文台出來的天文學家,出的科學論文,包括哈勃當年都用錯了鏡,在裡為SOFIA航天望安開發的照相機,都是亂來的.....![]()
viewtopic.php?f=13&t=97
首先要說明我不是搞天文研究的,是愛好者的目視和追求美感的拍攝,兩者要求不一樣。就算我在西藏的600牛反投入運作,找幾顆小行星也是技術,和科研沾不上邊。所以RC在天文研究上表現如何,跟我或大部份愛好者的需求無關,我可以告訴你,我在Arizona Mt Lemmon這個正式科研天文台上,用RCOS的24" RC目視,表現很普通:
viewtopic.php?f=13&t=609
當然Yerkes那台20及24寸RC更垃圾。而我去年初在高美古月2.4米RC看M42的四合星,調焦座來回數毫米也沒找不到焦點,星點像綿花球一樣,可能當晚視寧度特別差吧。actuary616 寫: APM,LZOS目前还做大口径APO,确实造福了一些有钱,又高烧的同好。但是你知不知道LZOS不同批次的APO镜子颜色居然有轻微但是肉眼可见的差别?这总不能说是QC水平高的表现吧?TAK决不会出这种问题。APM/LZOS,TAK,TEC,AP这几家APO折射镜巨头技术上各有所长,实际上说不上谁比谁强的问题。
不要再争论那种设计好的问题了,已经离题万里了。如果真有一种完美的设计,怎么会至今还有各种望远镜并存呢?
幸好經我手的APM-LZOS,從80到304,暫時未見這問題。但玻璃內有氣泡、刮痕塵埃都是指定動作,LZOS作為Carl Zeiss OEM厰,也幫Carl Zeiss造過兩米反射鏡,所以也一貫Carl Zeiss鏡頭的風格 - 我指玻璃氣泡。還要理直氣壯的事先列出來:
http://www.apm-telescopes.com/spezifika ... 24_24.html
我不用TEC,AP,因為我不喜歡油頭,三片玻璃窗中有兩層有機物在浮動,便會有機會出現種種問題,包括光學大師、AP老朋友Massimo Riccardi都是這樣看。而且到今天他們還未能做出一台f7的203APO出來,實際上也不再造這個口徑或以上的APO了。高橋可以造到200甚至300,但價格不合理重量也太高,但光學不見得如何,反而我認為他們一直沒把望遠鏡造到最好,今天出FC,過數天又要改良為FS,FCT目視不成,後來又改用TOA, TSA,推出FSQ時省成本,後繼版又要改良照明度及修正度,不管什麼年代,連全片片也沒有100%照明度,是合格的攝星儀嗎? 論機械,你認為Epsilon的調焦座合理嗎? 赤道儀的負重跟自重比例,對得起它的價格嗎?到今天連GOTO手控都沒有,夠滑稽嗎? 而APM,十多年前TMB的設計,保持如一的LZOS工藝,德國Kruppax CNC鏡筒,最高水平的羽毛調焦,同樣的設計同樣的望遠鏡,十多年前是登峰造極,到今天還是,未來一段時間也是。因為TMB, APM, LZOS都把事情一次過做對了。
或許你現的高橋比我們大,我和David最大只擁有過Mewlon 250, TOA130, Epsilon 180ED,EM200,但跟手上其他望遠鏡比較過後,都一一放掉了。至於高橋的QC,最近台灣用哀鴻遍野來形容呢![]()
我選APM的最大原因,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TEC, AP, 高橋都做不到。APM讓我可以一台中下價汽車的代價,擁有一台203APO,是一台光圈達f7,長度僅1.4米,重量僅30公斤而又能推上500x實效觀測的望安,這鏡能一個人帶出去又可以固定用,我的朋友買了304 F7.5APO,稍後裝成雙筒也是一輛法拉利的價格而已。
actuary616 寫:呵呵。我说大APO缺点比较多,还真没有考虑价格的因素,纯粹是性能的问题。
就我个人有限的观测经验,以及CN上众多同好的意见,大多认为TEC的萤石APO目视效果最好。
这个问题就此打住吧,本来已经离题万里了,再争就伤和气了。
非常感谢David和老方在太阳镜问题上提供的宝贵意见!
actuary616 寫:我说大APO缺点比较多
David 寫:actuary616 寫:我说大APO缺点比较多
Personally, I surely would love to see a 12 inch APO, as I always persuade Savio to buy.![]()
David 寫:I guess it is hard to quantify the number of problems that each design has. The importance of each problem to any observer would also be different. It is a very subjective thing. Hence we alway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if possible, an APO AND a much bigger aperture Dobs.
If one design is clearly much superior, we won't suggest getting both designs.
willis 寫:There is a recent review article in Sky & Telescope Nov 2011 about LS80T. It said LS80T is particular good for imaging.
actuary616 寫:willis 寫:There is a recent review article in Sky & Telescope Nov 2011 about LS80T. It said LS80T is particular good for imaging.
I guesss it's due to even contrast and illumination. Isn't it?
willis 寫:actuary616 寫:willis 寫:There is a recent review article in Sky & Telescope Nov 2011 about LS80T. It said LS80T is particular good for imaging.
I guesss it's due to even contrast and illumination. Isn't it?
In P40, "Sweet Spot", it said that the sweet spot of LS80T is large nd it doesn't move as the filter is tuned.
willis 寫: LS35T deliverys brighter images compared with LS80T.
社長 寫:willis 寫: LS35T deliverys brighter images compared with LS80T.
LS35T是刻意設計成亮度較高,以支持較高目視倍率的。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