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 寫:[……所以當那位我素未謀面第一次通電話過來的母親,一開腔就說自己在香港唸過書,所以算是我的朋友,我應該關照一下她的兒子,就算做個姿態也要平宜些給她,不應"老是跟他較勁"",我就想起李將軍致子書這句……
以我所見,現在廿多三十歲的一代,已不一定需要"煙酒、煙酒"才可談成事情,我幫內地一些愛好者,交易數十萬百多萬的器材,可能是一兩通電話,三四個電郵就成交付款,最後還可能成為朋友。

在HK读过书就是朋友?

我去HK旅游过算不算和所有HK同胞是朋友?与读书的区别只是时间较短。
对不同人打不同折扣,反而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总会有顾客说你给他的优惠少。所以对所有人明码实价、不给折扣算是最公平、效率最高的。不过大陆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就是必须砍价,不能卖家说多少就多少,买家会觉得很没面子

同时也是为自己争取一些利益。最明显的是在菜场买菜。社长如果不信可以到大陆的菜场实地考察。
办什么事要“烟酒烟酒”在大陆的工程界和官场上是必须的。我一个小时候的玩伴现在是本市的一个汽车代理商,如果你不向上级代理送几千一条的烟和几千上万一盒的茶叶或名酒,好卖的车型永远不会给你,他总会说没货。在政府部门更是这样,因为权力垄断在他们手上,有时盖一个章就一分钟的事情,你不表示表示,一个月也搞不定。

我做工程的,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多,深受其害
社长是HK人,与内地人打交道时,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官员,他们始终对大陆以外的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有一点敬畏或者自己有一点自卑感,所以你与他们打交道会有一点先天优势,他们一般会提供方便。而这点你自己是体会不出来的。

时间长了可以对比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