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內容也真的非常豐富,不同講者也分享了不同的意見給教育界參考,本文分享部份精彩內容。
一位現職數學教師的講者認為,如果有條件的話,學校可考慮口徑超過50cm的大型望遠鏡。而且,學生觀察完那些天體後,會非常想把它們拍攝下來,所以建議買CCD拍攝深空天體。他認為教師不用怕學生操縱不了那些器材,因為現今學生很習慣打機和用電腦,比不少成人更了得。
另一位講者則分享如何合法在天台建設天文台,並建議學校考慮長焦折射鏡,因為香港學生主要觀察的天體是行星和月球。
另一位講者認為學生鮮有機會操作校園天文台內的儀器,也未必有能力操作,如果認為一些小學生能操作校園天文台,簡直是「天方夜譚」。他的經驗也顯示,學生在天文台內表現較被動,少發問,但到戶外觀星直接接觸儀器則表現積極得多,有些天象也不能在天文台觀察。他強調既然教育是普及教育,教師應主要考慮一般學生的需要,而非極少數天文高燒學生;接近全自動的器材,學生會什麼也學不到。因此,天文台的主要角色是作演示(demonstration),必須有小型流動器材配合。
講者認為小學和初中學生應用簡單器材,到中四、五左右便可用較電動的器材,例如類似Meade LXD75赤道儀腳架 (如我沒有看錯)和Celestron 6吋折反射鏡,這套也是香港天文學會培訓會員的標準裝備。他不同意小型器材用折射鏡,因為要很巨型很貴很長的折射鏡才有精彩的表現。他也提到保養的重要,例如防潮,建議可考慮用行李箱保存器材,也方便移動器材。
他也計算過如果每套赤道儀和鏡值$20,000 (有多冇少),買10套則要$200,000,比起建立整個天文台的經費並不佔很大比例,但教育意義卻很重大。
另一講者介紹學校天文資源和支援。他認為太空館資源中心、HKedcity、大學天文學會的支援很有限,一般香港的天文會社也難以在上課時間作到校講座,一些公司的講座收費也頗貴 (包括卓越策劃有限公司和社長的星河科研社)。他認為互聯網的資源最豐富,例如YouTube有大量很有用的短片。
講者也提到學校的天文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一個天文台,而是有好的教師,例如他高度評價皇仁書院的陳Sir,和學生磨製30吋巨鏡。
講者也提到教師要提防不良商人的行為,例如他展示一支主鏡有破爛的「全新」Meade 折反射鏡,也提到口徑約3吋的折射鏡也有很多種,由幾百元到數萬元。他也提到一個代理的行為太差,被人稱為「賤賊」(社長,可能係你喎!

由於講者的分享內容豐富,原訂5:20pm完結的講座到5:50pm左右才到最後一講,我有約於6時左右離開。
整個講座安排很好 (美中不足只是負責登記的兩位不斷談話),謝謝香港天文學會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