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用了Hα濾鏡, 但在其他的影像也看見有gradient, 可見narrow band並不能完全抵抗光害. 曝光了一小時, 暗位也頗noisy, 看來要曝光數小時才可以有比較好的s/n ratio.
不過, narrow band也可以是在香港拍發射星雲的一條出路.
拍攝時, seeing只有1/10, 用目鏡放140x看, 星點像一個球, 而且不時有寒風吹襲, 影響了照片的解像力.
Subaru 寫:narrow band也可以是在香港拍發射星雲的一條出路.
社長 寫:可恨當晚沒出動,之前之後一晚出動了郤不成。
社長 寫:最近也在想日後香港推動天文的路向,是否應多搞行星月面,特別是月面,因為推動本土天文活動,總不成只是帶人出境觀星攝星。
Subaru 寫:攪推廣, 睇月面行星, 用支4吋到8吋鏡已經好有睇頭.
那些照片上看來飄亮的深空天體, 除了對天文發燒的人之外, 很多時校了俾人看, 得來的反應是: "哦, 看到了...".
社長 寫:不是那種推廣,而是未來香港的天文愛好者有什麼本土的觀測可做,若只能靠出境跑上陰拿山才成的,那就真是末日了。
我的觀點是,天文可以是製作、目視,不一定是攝影,攝影也不一定是深空。似乎月面觀測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方向,只是這類人在香港較低調。
到明年三四月,我應會用現焦段及像場在西藏拍了100多個天區,可以想像日後每升級一次也是這樣,也大既以2000mm止步,之後可以做些其他觀測,或弄台大鏡在那裡目視,所以或許是時間想想如何在香港玩月面了。
Subaru 寫:基本上, 現時看或拍星野deepsky, 不跑到外地拍真是不行.
Subaru 寫:其實, 要拍高水準高倍月面行星, 所需要的要求不比拍deepsky低, 很多時受seeing限制, 要時常準備好才有機會捕捉seeing穩定的一剎那.
Subaru 寫:基本上, 香港不是一個適合玩天文的地方, 有時想一想, 為何要那樣辛苦? 玩別的嗜好可以舒服很多.
社長 寫:你和KC Pau或Eric Ng相近,我有和而不同的取向。我寧可選個機率高的晚上把望遠鏡移到海邊,然後不斷的按鍵拍,因為大不了拍下百多GB的影片,回來讓電腦慢慢處理,然後選最好那段,因為現在不是用TP2415每格都要算錢的那情況,儲存空間實在太平宜了。
社長 寫:論設備,我個人看仍是比深空平宜及易上手的,好一點的月面要求是200口徑吧,300口徑已能出些貼近大氣極限的照片,我拍月面照肯定不是高水平,但因為口徑上的增益,仍能追近KC Pau用Royce 10"鏡或Eric Ng用Obsession 15“ UC拍的照片,但我的16"鏡就是一台FSQ85的價格,DMK51算是品牌內最貴的,但也貴不過改裝單反:
Subaru 寫:其實我的想法也是把望遠鏡移到海邊, 拍很多clips, 回來再process, 我覺得拍行星比deepsky容易的地方, 就係好像操作錄影機一樣, 錄影完再算.
可是我的器材, 以中口徑的8"鏡計, 已經有50-60kg重, 以現在的年紀, 好次搬鏡及setup, 感覺上也頗費氣力.
而且, 要拍出心目中的水準, 每年中seeing可以support到的日子很少. 而且我用反射鏡, 要調校好望遠鏡去達到應有的水準也有一定的effort及運氣.
Subaru 寫:這個的確是, 一支價格公道的8" SCT已經有條件出到高水準作品.
Subaru 寫:社長要及所demonstrate的, 是可以用一支量產16"反射鏡, 已經可以出到高解像月面行星影像, 說明拍月面行星, 不定要要Royce、Zambuto名牌鏡才成.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