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驗過25年後,去年我告訴老師已經把主鏡重新人手拋光修正至精度達PV 1/10波長的拋物面,重新鍍鋁及組裝鏡筒,又買了一套Feather Touch調焦筒,希望把這個跨世紀項目劃上句號。
大概是老師的功力深厚,從他身上學到的以及感染到的,讓我後來在17歲時為中大重建了那台重達1噸的305 f8.5牛反,亦即今天的白鷺湖天文台,又陸續建造不同的天設施,包括保良局顏保鈴書院228 f9APO折射鏡及天文台,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數碼天文館,數月後落成的城市大學天文台,及到西藏5000海拔地區組建遙控天文台。
過程及結果都是學習的一部份,現今常規教育不時缺乏前者,而磨鏡班正好平衡兩個要素。
2004年,我協助David推行了一個小工作坊,目標是製作一台150 f5牛頓反射鏡,隨後數年也陸續推行了一些磨鏡班,甚至磨製400及635口徑反射鏡 (但尚未完成…..),或許到今天,這些人手磨製的望遠鏡已不能和他們的貴重器材相比,但我相信David和他的學生所經驗過的,郤是永不磨滅。因為我還記得David在週會上向全校學生分享他那100小時的磨鏡經歷…
星河科研社現正為澳門一所中學推行兩年制高中天文選修課,今年我又會為他們建造天文台,並獲基金會撥款推行磨鏡班,不知又會為這個城市播下多少天文種籽。
一幅圖片勝過千言萬語,那讓我來個萬言書….
磨製望遠鏡首要要準備好圓玻璃、木墊板等。近年社會物資豐裕,這些都可以買到成品了,但要所以我們能堅持的,就是那片人手打磨鏡片。
經過半小時講解後,馬上動手粗磨,學生們發現,很多光學理論是實踐出來而非紙上談兵。他們日後對物理科裡的光學環節,都貎似都瞭若指掌….
通常不足一小時便可打磨出一個凹面,很有滿足感的,也有學生表現,以人手透過看似不太規律的動作,竟然能磨出一個可工作的光學面,感覺奇妙。
以反光法在暗室內測試主鏡曲率半徑,除2等於焦距,這個方法比較粗疏,但有實驗價值。實際上不同粗幼磨或鏡面吻合程度下都反映出不同質量的影像
不時要用磨刀石修正利邊,有很多從沒進過廚房,連洗潔精也不知為何物的學生,這些勞動對他們來說是一份苦差,但郤一一依樣畫葫蘆的做起來。
為提升效率,及減低不必要換砂環節,只會用上三號金鋼砂,即80號砂作粗磨成形、400及2000號砂幼磨, 完成後便準備拋光。
用放大鏡檢測砂眼是否過關,並使自製的球徑計計焦距,更精確方便,能夠把一批學生的製鏡焦距集中在很窄的範圍以內。
製作瀝青模準備拋光,加入松香、蜜臘、松節水等調節軟硬度及質感,熟手技工可在十分鐘內造好一個瀝青模,然後開始最有趣的拋光修正工序。
壓模是拋光必要程序,磨砂是機械式動作,往往可以依樣畫葫蘆的完成,但拋光及修正需要高一點的手藝了及耐性了。
我的佛科試鏡器及燈箱,刀口與燈箱連動,並以照明源反射影像自構成裂縫光源,影像層次感及準確度遠勝一般點光源及分置式裂縫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