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uipment: AZ EQ5, LVI II, Canon 40D + 100-400 lens.
首次出動, 粗對極(polar scope 紅燈突然唔著), LVI II found star 可導星, 第一次開光

改2 mins exposure, ISO500
2 mins exposure, ISO500, 2 hours after, 天體最後位置
請教 5mins exposure 出現拉缐, 天體位置 拍攝中改變是甚麽問題和改善,
第一次玩, 仲有改善

willis 寫:I used to own a modified 40D. ISO 800 is usable. With auto guiding, you can have longer exposure in each single frame. Except those bright DSOs, like M42, 3 mins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most reasonable ISOs and focal ratios. It is preferable to have longer single exposure and less no. of frames, if time is limited. Use longer exposure time can ensure the signal received is well above the noise ground. That is higher S/N ratio. Higher S/N ratio will make life in post-processing easier.
kitkit 寫:stacking photos: 2mins x 48, ISO 500, Canon 40D modify + 100-400 @ 400mm.
社長 寫:視乎你是在想拍攝或享受GOTO目視,拍攝的話對好極軸是基本要求,GOTO目視則可考慮AZ GOTO模式。
若拍攝很短時間,瀟洒點的做法是把極軸調至22.5度仰角、然後指北試試。對一些初上手攝星的人,隨時有其他比這個更要關注的東西,即樽頸不在這事上。
社長 寫:kitkit 寫:stacking photos: 2mins x 48, ISO 500, Canon 40D modify + 100-400 @ 400mm.
這張有些潛力,唯一有失焦,這個在拍攝時的確要注意一點,否則事後沒法補救。
社長 寫:有時無可避免要推至最高ISO,每次拍張5秒10秒以確認構圖及擺位,就算我遙控西藏天文台也是。
對焦也要用類似方法,但彈性大些,例如用魚骨板,對亮星人眼決定,或每次拍1-3秒對比,若是鏡頭的話,對好後用膠紙貼好以免走焦。若用短焦鏡頭的話,有時不用魚骨板直接用星點決定其實分別也不大。
平場最簡單就是對好焦後,對電腦屏幕拍,當然最理想是Sky Flat
kitkit 寫:平場可否理解如下:
回家用拍攝焦距對白色屏幕用光圈先決和自動對焦拍十幾張相做平埸,但拍攝要唔要一路拍一路旋轉相機?
社長 寫:kitkit 寫:平場可否理解如下:
回家用拍攝焦距對白色屏幕用光圈先決和自動對焦拍十幾張相做平埸,但拍攝要唔要一路拍一路旋轉相機?
拍平場時,光圈及對焦都不要動,應跟拍星時完全一樣,否則便失去平場的意義。
若拍屏幕時不排除有其他因素影響,單一張可能有些瑕疵,加上其他因素,是要拍一批然後疊加的。
社長 寫:現在公司已不斷增聘人手,從2月份到現在共增加了6位員工,待9月上旬最後兩位上工及工作上手後,希望入秋後我的工作會輕鬆一點,到時會有機會搞星空小聚。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