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寫:
SkyDragon 寫:
critical focus zone 178um
這個如何算出來的?
社長,我必須承認這是個參考數,有不同的複雜點的討論和簡單點的approximation.....
我的是簡化版approximation.
9x9x2.2=178.2
6.3x6.3x2.2=87.3
(摘自The New CCD Astronomy, p.39)
會聽你的實際經驗作準。
社長寫:
SkyDragon 寫:
critical focus zone 178um
這個如何算出來的?
社長寫:
SkyDragon 寫:
critical focus zone 178um
這個如何算出來的?
社長 寫:
178um 是指+/-89um?
社長 寫:
以f/9光圈計,即在這範圍內,最壞情況可以比最佳點點位置膨漲了近10um,即星點漲大了超過2個像素?
社長 寫:
但我迷信應在先天拍照片拍好。
社長 寫:
但一個f9的光錐,在離開最佳焦點89um的位置,星像會膨漲了近10um,是很簡單的算術(Arithmetics)問題,你可以研究那是否對影像有影響,但不應否定其存在。
社長 寫:
若89um是可以接受,即f/5光圈下50um,或Willis那台105/650的f6.2光圈下60um可以接受,那這些年來很多愛好者鬧得面紅耳赤,又或者望遠鏡製造鏡花多少精力去處理的焦點變化問題,為什麼反射鏡用碳纖、折射用Kruppax而非鋁筒,為什麼Officina Stellare 的full carbon或athermal型號要貴一大截,又或者我在西藏一晚掉10度,用折射鏡時要每大半小時調一次焦,全部都不成立了。
以上是針對拍深空的,行星月面對解像度要求更高吧? 那次在facebook跟Damian Peach及Paolo Lazzarotti聊,他們說極限約在每像素0.1"取樣度吧。
再次說明,我對這些沒多少認知,只是從很簡單很表面的去看。
SkyDragon 寫:看了你的經驗,我想問題的關鍵會不會是行星月面和深空有所不同:
前者,由於張曝光短於視寧度變化,疊加後(單張當別論)解像度是超越視寧度(not seeing limited),解像度可高達0.1角秒,所以焦準不能以CFZ作任何參考;
深空,單張曝光長,所以是seeing limited(AO又當別論),疊加也無法超越視寧度,所以CFZ能作一個可接受的準則。但是猜想以你在西藏的視寧度而言,加上降溫如此快、焦比又小,所以你的焦準要求才這麼高。
社長 寫:
這麼學術的討論,已超出我的認知範圍
社長 寫:
再次說明,我對這些沒多少認知,只是從很簡單很表面的去看。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