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e24 寫:那种天堂般的观测条件,其实不能跟凡间般的观测条件比较。所用的仪器也很大的不同,更不用说那个拍摄的相机,所有的硬件与软件都是天堂般。
希望社长另找例子。观测条件是不制冷DSLR、晚间温度24摄氏度、天气晴朗、透明度高。感谢。
![]()
![]()
universe24 寫:看来日后要到社长的我的西藏天文台一游的话,我要带上那个ASTRO LN + LVI 导1小时了。
你貎似想訴說現在如何吃苦,然後反諷我"何不食肉糜",所以用你的設備導星1小時是天方夜譚。
但你現在吃的苦,其實你還是嬰兒時我已在吃。我小學時開始天文興趣,上中學後開始攝星,我那時十二三歲吧,是要整套器材包括12v 7Ah鉛酸電等廿多公斤器材,從家裡出發,乘兩趟巴士、一趟小巴、轉乘兩次地鐵,然後摸黑步行一小時才到達萬宜水庫的壩上拍攝位置(另一地點是香港西陲的九嶺涌)。到87年時終於在家人支持下買了一台二手的配Astro LN赤道儀的76 f12普消折射鏡,算是考試名列全級三甲的賞勵吧,在沒有摩打又用菲林拍攝的年代,我用的是自製可調亮度十字線目鏡,然後人肉雙軸導星每張半小時曝光的拍。後來進大學時靠自己賺外快有錢買了單軸摩打,便用同一台赤道儀及目鏡導星,承Mizar GT68(68口徑600mm焦距),加Kenko R64濾鏡,用Kodak TP2415黑白菲林拍攝,導星方法是極軸以人手節調節摩打速度、緯軸則人肉調校,每張曝光一小時的去拍,類近今天的Ha黑白深空照吧。
我08年引入第一批LVI時,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嘗試自動導星,但從開箱到成功導星,就是那十來分鐘吧,我想很大原因,是我比很多人早吃這些苦頭,而且吃得更多。
所以你說我的硬件與軟件都是天堂級時,不如也試試跟我去天堂,在5000海拔上冒著零下廿度及強風(按Wind chill effect應達零下40度),早上只吃幾件餅,一直幹活到入黑,沒有其他食物及只能喝冰水,花三星期時間僅靠人手把一個兩噸重的天文台裝起來? 又或者在較理想的4300海拔天堂,工作7天總共只睡20小時,每天負重爬上爬下以百次計去調天文台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