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是,过去所见的镜子里面也就 LUNT SOLAR 用很沉的旋口盖子,但我最欣赏的还是以前FC-50-60口径的萤石镜的胶皮盖子设计,成本便宜,且封合效果还是不错的,合上和取下是极其方便顺手,不增加多重量!用Lunt的经历看,每次旋开取下盖子都小心翼翼,担心摆动盖子较为锋利的螺纹边缘会划伤镜片,然而这都不是围绕光学表现来看的重点!
LOMO 的镜子目视过3次,认可这个镜子在光学上的优异表现。过去就有人经常问我风格类似的镜子的比较,比如 TSA102 VS TMB 100 孰优孰劣, 自己的经验看,口径80mm在1万RMB以上,10公分在2w RMB以上不同品牌的镜子很难在目视上比出什么高低优劣,选对目标群,根据个人喜欢的风格来,都不是大问题。

社长在拉高桥下水了,LOMO 80/600 定位的合理的比较应该是重造在产的FC≈ f7.5系列的风格类似, LOMO 80/f6 定位类似的却应该是 FS-60C,可惜口径不一致。如果有机会我尝试再仔细比较一次2镜子目视表现,深空摄影方面我也争取弄些片子上来。
谈到FSQ-85 的镜子定位应该就是 Photography Scope 领域,LOMO 80/f6 风格有出入,我虽没有仔细研究这个镜子,一直假设85是攀附了 FSQ-106ED 的余辉,光学结构上还是有细微差异,性能也应是打了折扣,有点裹脚瘦身版的FSQ-106ED。记得在 hkastroforum 上 willis 也参与讨论过FSQ-85光学设计的问题,比如是否3片金属箍片在星点衍射的问题,而106没有传统的3片金属箍片,就没有星光衍射问题。
过去见 Simplesure 用 FSQ-85 和 8300M 拍的北美洲星云表现还是相当不俗, 台湾资深摄影的爱好者 rogerrao 也用 FSQ-85 有成片,AstroSurf 上记得也有几个很不错的作品, 应该对得起一套价值在 1w 美金左右器材投入产出比,高桥的镜子还是习惯性被带着感性和漠视情绪在调侃。
http://www.astroview.com.cn/forum.php?m ... &tid=17781http://www.astroview.com.cn/forum.php?m ... &tid=15803http://www.astroview.com.cn/forum.php?m ... &tid=18060http://www.astroview.com.cn/forum.php?m ... &tid=18926http://www.astroview.com.cn/forum.php?m ... &tid=15654作为一个成熟的器材使用者,谈好设备看缺点比谈优点要难的多,就像让乔布斯看比尔盖茨身上值得自己钦佩的优点,在我看来前者应该欣赏后者对社会问题层面上的客观贡献不亚于前者给信息技术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推进。
谈到一个器材,很多成都要依赖配件和部件的发挥,配件的搭配就像足球球队的搭配,最好的东西都是通过合理的调理来达到最佳默契,器材里面也应该广泛存在强强结合却不相容的情况,器材的好坏不能像弗洛伦蒂诺(典型重视精彩进球不重视防守兼顾的大佬)那样拼凑市值最高攻击线球员来评判皇马就是最佳球队。
撇开价格,器材发挥最佳性能中配件也是重要的一环,如果作为摄星镜,过去看APM 105 + Riccardi 平场镜的表现已经证明APM在摄星上的表现,LOMO 80 倒是很少看到比较好的摄星配置和成片案例,LOMO 80 的配件是否也能搭配与之价格相当的 Riccardi 平场镜发挥80mm镜子的极佳效果? 但一个主镜配上一个匹敌主镜投入的平场镜感觉挺奢侈的。
身边同好用 LOMO 80/F6,只是他对天文摄影不感冒,也没有研究如何配个比较高性能的平场经验,早期搞寻星镜也请人返了几次工。
主观上还要看好器材能给自己多大的出镜上手信心,高桥和APM算是东西方技术产品的代表,两者都值得爱好者尊重,特别是前者半个多世纪的生产制作也称得上专注而持志,和全球化多数带着‘游资’性质的企业有很大不同,后者采用典型的现代商务合作风格。
仿佛只要扯到高桥 vs APM 总存在论不完的话题,就像拿 asics 比较 nike, adidas,说明多数人在自身优势中看缺陷比在对方身上的缺陷中看优势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