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2:TMB Supermonocentric比Zeiss A Ortho相比高桥 LE更勝一籌,所以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高橋LE目鏡相對於一眾高解像度目鏡如Or等是很出色的一款,在203上的表現也是,但肯定不能跟頂級行星目鏡比較。
Tip3:談目鏡經驗的爱好者,他應具備這些條件,
- 擁有相當大口徑而光學精良的望遠鏡,最好是反射及APO折射都有
- 經驗豐富的目視觀測者,經常在視寧度好的地點進行高倍觀測
- 他經常在天空背景足夠暗的地方進行一些細緻的深空觀測。
Tip4: 一般目视派考虑的4组焦段范围的目镜:
3-5mm
7-10mm
12-16mm
18- 25mm
以上4组比较适合绝大多数目视范围。
越靠上,对光学的要求越高。
Tip5: 若是F7焦比的望遠鏡而質量又特別高,例如是造工精良的APO,實用焦距可推至2.5mm水平。
另一端來說,若是100度廣角目鏡如 Ethos,我發現21mm水平也是合理上限,曾有點不憤氣那個視場圈只有36mm,離開2吋目鏡的上限46、47好像有點距離,但發現以折射鏡計,經過 2"天頂後,全照明視場根本就是30多毫米。所以日後出外觀星,最基本我會帶三個廣角、三個短焦就是了。
Tip6: 不做太高要求,带太多,感觉换起来也累,如果有4组以上的目镜做目视,考虑外出带三只便足够!
Tip7: 那要看情況,若是80APO,用三個目鏡都基本夠,但如Obsession 18英吋UC,單是在一個天體上換不同的目鏡去看,都可以用上一小時。
現時用203APO看行星,一開始就是Mono 5mm,280x下若視寧度不好就不看了,若好的就用Mono 4mm推上350x,然後Mono 5mm加TMB 1.8x ED Barlow,504x下很多時候是木星的極限,因為對比度低,若是木衛、土星等高解像度些的,可以用Mono 4mm加TMB 1.8x ED Barlow推到600x以上。
看深空時,Ethos 17有點意猶未盡,84x下剛好容下雙星團,但有點緊張,而稍高倍又不及Ethos 13好看,所以進了Ethos 21希望大視場一點,配合Ethos 13的109x試試配搭如何,現在又有了Ethos 8,相信188x會是球狀星團、小星系或行星狀星雲的理想倍率。日後很大機會集中用Ethos 21及Ethos 8。
Ethos 17及Ethos 13暫時會留著,直至日後的600mm反射鏡造好後試試才決定

其實若不是在行星月面的觀測上追求完美,一套廣角目鏡就可以,真的3個便夠,很多人認為Ethos很貴,但這型號的目鏡出現後,就把可用焦距壓縮至21mm以下(Nagler則是31mm),實際上是減少了要用的目鏡總數,例如一個Ethos 6,可以是在提供高倍率的同時又維持0.5至1度的視場(視乎望遠鏡焦距),銳度及反差不及頂級行星目鏡Mono,但若從欣賞星空角度,能讓大部份人滿足了。
上文来自LE5中,我抛砖引玉和社长对目镜的讨论,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