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 寫:好奇的問,300s曝光是否以某些準則定出來? 我至今沒有用什麼公式去計劃在西藏拍的不同通道應用多長的Sub,例如拍Ha,拍30分鐘天空背景也近乎不存在,但又感覺已足夠長讓最暗淡的細節從噪音背景中突出來,僅此而已。
Subaru 寫:我是憑感覺, 看histogram及細節, 初步試試曝5min的subframe會怎樣.
Optimal的subframe曝光, 主要看:
1. 光位不至over-saturated
2. 暗位層次跟noise floor有一定距離
3. Data最好在CCD的linear range 上
4. 系統的rigidity可以支持到那個地步
5. 天氣的穩定程度, 以香港來講是一個很大的limiting factor
基本上, 除了一些超大range的天體如M42, 一般都是曝光越長, integration後的s/n會越好. (1) 到 (3) 的主要principle是用盡粒CCD的dynamic range去capture data.
如果用較數據化的方法, 可以看看這個tool: http://www.ccdware.com/resources/subexposure.cfm 去estimate subframe的曝光時間.
社長 寫:可能不算Apple to apple的比較,但分析一下兩張照片:
viewtopic.php?f=17&t=3409#p21813
- 計及兩者光圈差距,你的攝星鏡有中央遮蔽減了些光,但CCD QE高些,我們的曝光量是相若的
- 我的濾鏡是5nm的Ha,而你的星點比我的幼細,或許是光學表現,也可能是後期處理不同
說明在香港拍窄頻的發揮空間仍很大,而我在西藏建台希望站穏的第一個台階,是拍一些我個人在香港或外地打游擊這輩子也拍不完的目標,之後才是質變到量變
Subaru 寫:見到一些區內在精銳的Petzval跟Triplet+flattner/reducer用大片幅收割機在軍備上的衝突, 草民只敢用台蠻牛小片幅收割機耕田!
Subaru 寫:剛剛見到Massimo Riccardi及APM著手設計及生產140mm及160mm的Quadruplet, specification應該相當吸引! 可是草民相信此等級數的APO Quadruplet只有大學生才可以負擔得起.
社長 寫:不要介意貼張自己的,純技術討論,不談品牌。
我用了常規以及很難看的方法以DDP去處理一下亮曲線,這照片是以f6.2光圈曝7小時,取樣度是2.8"/pixel,兩者的"解像度"表現也不同,沒時間看書,但我知道可以在星點不變大的情況下讓星雲表現更好的。
我個人看拍深空,器材光學成像到了某地步,機械、後期處理、操作方法更重要。
Subaru 寫:APO折射鏡的影像始終是比較乾淨, 用KAF16803曝了7小時疊加的影像也很滑.
社長大把高質素raw data, 有排玩.
下一步會否架上203APO來拍星系?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