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Observing (Deep Sky) - 星雲、星團、星系攝影及觀測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

Subaru » 2013-01-03, 21:36

IC410:
附加檔案
IC410_Ha.jpg
2012年12月31日, 180mm f/2.8 Hyperboloid Astrograph, ICX694 CCD @-20°C, Hα: 300s x 12, 中型赤道儀, Off-axis guider + ICX205 guidecam + PHD自動追蹤, 大氣穩定度: 2/10, 大氣透明度: 6/10, 氣温約5°C, 相對濕度約76%, 攝於西貢.
IC410_Ha.jpg (832.41 KiB) 被瀏覽 8500 次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社長 » 2013-01-05, 23:30

好圖,謝謝分享。

好奇的問,300s曝光是否以某些準則定出來? 我至今沒有用什麼公式去計劃在西藏拍的不同通道應用多長的Sub,例如拍Ha,拍30分鐘天空背景也近乎不存在,但又感覺已足夠長讓最暗淡的細節從噪音背景中突出來,僅此而已。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Subaru » 2013-01-06, 14:55

社長 寫:好奇的問,300s曝光是否以某些準則定出來? 我至今沒有用什麼公式去計劃在西藏拍的不同通道應用多長的Sub,例如拍Ha,拍30分鐘天空背景也近乎不存在,但又感覺已足夠長讓最暗淡的細節從噪音背景中突出來,僅此而已。

我是憑感覺, 看histogram及細節, 初步試試曝5min的subframe會怎樣.

Optimal的subframe曝光, 主要看:
1. 光位不至over-saturated
2. 暗位層次跟noise floor有一定距離
3. Data最好在CCD的linear range 上
4. 系統的rigidity可以支持到那個地步
5. 天氣的穩定程度, 以香港來講是一個很大的limiting factor

基本上, 除了一些超大range的天體如M42, 一般都是曝光越長, integration後的s/n會越好. (1) 到 (3) 的主要principle是用盡粒CCD的dynamic range去capture data.

如果用較數據化的方法, 可以看看這個tool: http://www.ccdware.com/resources/subexposure.cfm 去estimate subframe的曝光時間.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社長 » 2013-01-06, 21:20

Subaru 寫:我是憑感覺, 看histogram及細節, 初步試試曝5min的subframe會怎樣.

Optimal的subframe曝光, 主要看:
1. 光位不至over-saturated
2. 暗位層次跟noise floor有一定距離
3. Data最好在CCD的linear range 上
4. 系統的rigidity可以支持到那個地步
5. 天氣的穩定程度, 以香港來講是一個很大的limiting factor

基本上, 除了一些超大range的天體如M42, 一般都是曝光越長, integration後的s/n會越好. (1) 到 (3) 的主要principle是用盡粒CCD的dynamic range去capture data.

如果用較數據化的方法, 可以看看這個tool: http://www.ccdware.com/resources/subexposure.cfm 去estimate subframe的曝光時間.


Thanks Subaru兄,這些資訊對每一位拍深空的愛好者都有參考價值。

之前也留意到 ccdware上的計算程式,只是不懂如何去量度,更大問題是,我在西藏的情況可能根本不會出現一個所謂Optimal的曝光:

1. 除了M42或亮星外,我好像沒遇過什麼過曝情況
2. Calibrate後照片,30分鐘曝光的Ha,天空背景就是100多ADU、20分鐘的L就是數百。
3. 這個真的要明亮的深空才成,包括M31
4. 月前試拍單幀1小時曝光的C2012 S1,百份百沒問題,因為是用自製離軸導星器
5. 大氣稀薄所以問題較少,人家要30度仰角air mass少於2才開始拍,我大既多10度優勢。

之前看過一些討論,是關於那幅1.3秒曝光的M31,中間提到影響最暗淡細節時,有多少光子能超越noise floor,其實是受Poisson vs Normal distribution決定,當時的結論是,除非曝光時間太短,若以我現時一般Sub都有20分鐘,又在西藏的高清環境下拍攝,雖然不一定是Optimal,但有可能影響的也是最暗淡的丁點細節? :roll:

viewtopic.php?f=17&t=2099

有一句在Cloudynights上我聽來很順耳的,說法是只要總曝光時間相同,多張短時間的Sub看來效果可以類近數目較少但較長曝光時間的Sub,但後者的處理功夫會較少 :roll: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Subaru » 2013-01-07, 08:19

NGC2264:
附加檔案
NGC2264_Ha.jpg
2012年12月31日, 180mm f/2.8 Hyperboloid Astrograph, ICX694 CCD @-20°C, Hα: 600s x 10, 中型赤道儀, Off-axis guider + ICX205 guidecam + PHD自動追蹤, 大氣穩定度: 2/10, 大氣透明度: 6/10, 氣温約5°C, 相對濕度約80%, 攝於西貢.
NGC2264_Ha.jpg (870.86 KiB) 被瀏覽 8457 次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社長 » 2013-01-07, 10:59

可能不算Apple to apple的比較,但分析一下兩張照片:

viewtopic.php?f=17&t=3409#p21813

- 計及兩者光圈差距,你的攝星鏡有中央遮蔽減了些光,但CCD QE高些,我們的曝光量是相若的

- 我的濾鏡是5nm的Ha,而你的星點比我的幼細,或許是光學表現,也可能是後期處理不同

說明在香港拍窄頻的發揮空間仍很大,而我在西藏建台希望站穏的第一個台階,是拍一些我個人在香港或外地打游擊這輩子也拍不完的目標,之後才是質變到量變 :oops: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Subaru » 2013-01-07, 12:35

社長 寫:可能不算Apple to apple的比較,但分析一下兩張照片:

viewtopic.php?f=17&t=3409#p21813

- 計及兩者光圈差距,你的攝星鏡有中央遮蔽減了些光,但CCD QE高些,我們的曝光量是相若的

- 我的濾鏡是5nm的Ha,而你的星點比我的幼細,或許是光學表現,也可能是後期處理不同

說明在香港拍窄頻的發揮空間仍很大,而我在西藏建台希望站穏的第一個台階,是拍一些我個人在香港或外地打游擊這輩子也拍不完的目標,之後才是質變到量變 :oops:

見到一些區內在精銳的Petzval跟Triplet+flattner/reducer用大片幅收割機在軍備上的衝突, 草民只敢用台蠻牛小片幅收割機耕田! :mrgreen:

Hα我也是用5nm的.

剛剛見到Massimo Riccardi及APM著手設計及生產140mm及160mm的Quadruplet, specification應該相當吸引! 可是草民相信此等級數的APO Quadruplet只有大學生才可以負擔得起. :oops: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社長 » 2013-01-07, 21:43

Subaru 寫:見到一些區內在精銳的Petzval跟Triplet+flattner/reducer用大片幅收割機在軍備上的衝突, 草民只敢用台蠻牛小片幅收割機耕田! :mrgreen:


no,某社長只是在小打小鬧熱熱身而已,還未進入正式拍攝狀態 :mrgreen:

Subaru 寫:剛剛見到Massimo Riccardi及APM著手設計及生產140mm及160mm的Quadruplet, specification應該相當吸引! 可是草民相信此等級數的APO Quadruplet只有大學生才可以負擔得起. :oops:


其實設計兩年前已出來了,只是保密原則我不便公開,是可以Scale up至300口徑也一樣表現優良,只是全球金融危機讓需求突然消減所以才停止計劃。

我個人會傾向於1000mm以上焦距的拍攝,開始是反射鏡的世界了,因為overhead已相對的少,所以APM手上是有f2.8反射攝星儀的方案。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Subaru » 2013-01-07, 23:34

錐狀星雲特寫:

系統的sampling rate為 2" / 像素.
附加檔案
NGC2264_Cone_Nebula.jpg
2012年12月31日, 180mm f/2.8 Hyperboloid Astrograph, ICX694 CCD @-20°C, Hα: 600s x 10, 中型赤道儀, Off-axis guider + ICX205 guidecam + PHD自動追蹤, 大氣穩定度: 2/10, 大氣透明度: 6/10, 氣温約5°C, 相對濕度約80%, 攝於西貢.
NGC2264_Cone_Nebula.jpg (239.62 KiB) 被瀏覽 8421 次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社長 » 2013-01-08, 10:15

不要介意貼張自己的,純技術討論,不談品牌。

我用了常規以及很難看的方法以DDP去處理一下亮曲線,這照片是以f6.2光圈曝7小時,取樣度是2.8"/pixel,兩者的"解像度"表現也不同,沒時間看書,但我知道可以在星點不變大的情況下讓星雲表現更好的。

我個人看拍深空,器材光學成像到了某地步,機械、後期處理、操作方法更重要。
附加檔案
Fox_Fur 14x1800s Ha crop.jpg
Fox_Fur 14x1800s Ha crop.jpg (58.12 KiB) 被瀏覽 8408 次
Fox_Fur 14x1800s Ha crop II.jpg
Fox_Fur 14x1800s Ha crop II.jpg (62.26 KiB) 被瀏覽 8408 次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Subaru » 2013-01-08, 18:58

社長 寫:不要介意貼張自己的,純技術討論,不談品牌。

我用了常規以及很難看的方法以DDP去處理一下亮曲線,這照片是以f6.2光圈曝7小時,取樣度是2.8"/pixel,兩者的"解像度"表現也不同,沒時間看書,但我知道可以在星點不變大的情況下讓星雲表現更好的。

我個人看拍深空,器材光學成像到了某地步,機械、後期處理、操作方法更重要。

APO折射鏡的影像始終是比較乾淨, 用KAF16803曝了7小時疊加的影像也很滑.

社長大把高質素raw data, 有排玩.

下一步會否架上203APO來拍星系?
Subaru
 
文章: 270
註冊時間: 2011-09-03, 21:06

Re: 2nd try of shooting through Moonlite test

文章社長 » 2013-01-08, 21:29

Subaru 寫:APO折射鏡的影像始終是比較乾淨, 用KAF16803曝了7小時疊加的影像也很滑.

社長大把高質素raw data, 有排玩.

下一步會否架上203APO來拍星系?


- 按一般說法,疊加15張以上,在減訊噪方面已無甚增益,不過我的Sub時間比較長,窄頻會拍夠半小時而已。或許西藏天空透明度比較高,我的窄頻照片大多在滿月前後拍,月亮可能就在目標天區的四五十度外,但仍影響不大 :roll:

- 因為3X3度像場夠大,的確拍夠全天100個天區以上,其實餘下已無甚可拍,也真的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無謂東西上面: viewtopic.php?f=17&t=3460&sid=4f3a1474acbd6e6d608a027d6c5d9005#p22147

- 或許,只是或許,農曆新年時集中精神學好後期處理的基本步,先把手上近1TB的圖檔處理出來吧,開玩笑的說,夠出攝影圖集了。

- 203APO是否移到西藏還是未知之素,但最快捷的方法,是把單反接到台內的300 f5牛反上,OSC照片肯定比冷凍相機LRGB出圖有距離,但郤對香港愛好者有一定啟示性。

- 終極還是大牛反拍深空,而我亦一直不排除做些遙控太陽、行星月面攝影,因為在現有基礎上加這些功能其實很容易。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
頭像
社長
Site Admin
 
文章: 12686
註冊時間: 2010-02-01, 14:17
來自: 香港


回到 觀測 - 深空及星野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