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長 寫:Subaru 寫:我較為喜歡版本二.
thanks Subaru,內地也有同好說喜歡第二版本。
唯一是用了Layer Mask,外圍星塵明顯些,但細節郤柔化了,似乎要中間落墨? 或你看應否繼續加曝光? 我猜RGB或多或少夠了,但L不知應否再加
我從未拍過如此deep的昴星團, 處理手法也相當皮毛, 心感沒有資格去俾改進建議.
如果把飽和度提昇一點, 可能會更加悅目.
社長 寫:Subaru 寫:我較為喜歡版本二.
thanks Subaru,內地也有同好說喜歡第二版本。
唯一是用了Layer Mask,外圍星塵明顯些,但細節郤柔化了,似乎要中間落墨? 或你看應否繼續加曝光? 我猜RGB或多或少夠了,但L不知應否再加
Subaru 寫:如果把飽和度提昇一點, 可能會更加悅目.
Subaru 寫:我從未拍過如此deep的昴星團
funoooo 寫:不用問我借啦~~~ 我已用我支 106 換遙控拍攝機會.
但始終希望仍有機會有自己的遙控組合, 希望社長成全.![]()
社長 寫:之前也跟另一位Astrocafe聊過,大家看法相近。恕我直言,你缺的不是拍攝器材或地點,但沒有直正花時間用起來,那再多一個地點給你也沒用。
社長 寫:
陳一平在新疆有FSQ106+16803,他在北、Angus在南,我南北受敵....
Raymond TSE 寫:社長 寫:
陳一平在新疆有FSQ106+16803,他在北、Angus在南,我南北受敵....
以 全/半自动Observatories計,重可以出到天文相:
Angus是南帝;高兴/一平是北丐。
東歪是Roger;社長應該是西毒![]()
還欠香港中神通!
Raymond TSE 寫:以天文台設備、遙控操作等,已平齊了。
处理照片、執相等,Ha冇問題;LRGB則要假以時日了。
Subaru 寫:今年由於工作及天氣關係, 未有機會出外影星.
攞咗d之前在台灣影的raw處理一吓, 來一張學前食塵版:
2008年11月30日, 90mm Florite doublet + reducer/flattener @f/4.5, Canon EOS40D改, ISO800, 600s x 5, 攝於台灣合觀山.
社長 寫:50分鐘@f4.5 vs 500分鐘@f6.2,所以不計其他因素,你的曝光量約是我的1/5不足,但已明顯看到星塵了,所以若花兩三晚(武嶺或清境? 後者差一截),拍夠500分鐘,相信和我樓上的幼稚園版也相若。只是大家都有經驗,花機票時間精神,真的不捨得用10小時在一個目標上。
我個人雖然放下深空攝影十年,從菲林一下子的跑到西藏4300米搞遙控數碼攝影,這個技術/海拔跨度的確太大,但不會妄想自己會一步登天出什麼高水平作品。暫時還是先以量取勝滿足一下自己的慾望,拍一堆以前很辛苦才能在台灣或興隆拍得到的照片,然後才摸著石頭過河,挑戰一些後期處理技術,或許明年才從量變到質變吧。所以未來數月,我出的照片,受惠於西藏的天空及較長時間曝光,也只能類近香港本土出品中比較好的一類,亦是大家在台灣、高美古、紅土地、陰那山等花些時間便能拍得更好的作品。
P.S., 無論你用Epsilon 180ED或Sky 90也拍出這鏡應有水平,那是不少高橋同學應學習的。當然我也相信以你的穏健基本功,一台正常的鏡在你手上也會拍出水準。
Subaru 寫:到台灣觀星, 最享受的不是拍攝, 而係set好自動設施之後, 用雙筒及肉眼觀察星空, 感受一吓自己在鄰近星球及銀河系內的位置. 在台灣的高山上, 可以用肉眼見到M33及巫婆星雲.
universe24 寫:我的标准在于星空背景亮度,如果从histogram的角度来看,只要照片里最黑的地方已经离开了最左边的“墙壁”,例如有5000ADU,那就表示累计曝光时间已经足够了。
universe24 寫:嗯,这表示西藏的星空背景却是暗得不能再暗了,有200ADU那也不错,只要整体histogram不贴墙,那就很好了。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