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aru 寫:而現在的internet雖然發達了, 卻見到不少人post問題, 期望別人可以幫佢解決晒, 感覺上少了一份自己下苦功的心同毅力.
不是針對任何人,但到今天看到一些玩了不少日子的愛好者,一出手都是數萬元器材,但連極軸都未懂得對,我認為學習能力的確下降了。
當年我,省吃儉用兩三個月買一個Astro Or 9目鏡回來,然後下狠心在目鏡身鑽孔攻縲紋裝導管,在光欄上用玻璃纖維線拉十字線,再找紅色LED加VR造可調亮度照明。同步摩打的控制電路,要從各途徑找實物來山寨,拆解電路後自己設計電路,用移印紙貼上電路板後到同文街買氯化鐵來浸及鑽孔,然後銲上零件而成,望遠鏡的鑄鋁零部件,都是自己買木回來造模,然後交到大角咀店鋪鑄造的,這些都是我十二三歲時做的,Pau sir唯一的角色就是給我們相關店鋪的地址電話罷了。而今天的白鷺湖天文台,那台一噸重的望遠鏡,仍保留了我十七歲那年重建時的模樣。
那一步步累積下來的經驗,到今天雖然科技已進步了多少代,但還是發揮其作用,亞洲第一套LVI回來,或全球首批STi到手上,十來分鐘測試已知是什麼水平的東西,SG4其實是什麼,也不用兩年去摸索,所以過去兩年圈內發動的導星器口水戰,其實是很無謂的。當然從商的人不怕也不介意口水戰,只要有能贏又有人墊底的話,的確能收宣傳之效。
從另一方面看,當年我們十二三歲時已懂做懂看佛科試鏡器,是因為Pau sir沒有認為我們不能,所以今天的港孩現象的成因,或多或少是父母不相信少年人有能力去闖。
Subaru 寫:你見老一輩的, 如社長(唔係話社長好老

)一玩天文就玩足三十年, 試問現在有幾多新入門的, 可以維持這個興趣多過兩年.
當然家裡支持也很重要,我不用定時向家裡報告行程,也沒有"財政部長"審核我哪裡來了一枝OTA(有位新APM 130APO玩家看到這句很不自在了

),至少David曾打賭我成家立室拖男帶女後沒時間去玩天文,我郤在同一時間建個西藏天文台出來,在高原上渡過數十天 - 原來是他沒時間跟我一起玩下去
但我得承認,一手抱著嬰兒另一隻拿奶樽餵奶,便再沒有手可以去按鍵遙控西藏天文台拍攝,乾巴巴看著全天魚眼鏡上的好天氣,是讓人十分困擾的
Subaru 寫:以前的物資無噤豐富, 要做嘢就要一班人聯合一起, 一起出動. 現在社會富裕了, 比較著重個人, 要找到一小隊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起玩真係唔容易.
我相信可能係這些因素, 當時的天文會社是比較興旺, 交流也多一點, 當然那時候也有不少人事問題. 現在就好多時係用網去溝通, 感覺上較疏離.
其實超過十年前一些切身經驗,讓我知道互聯網至少在可見一段時間仍不能取代人與人的拉觸,所以我是首先做好星河科研社,建立了核心愛好者或客戶群,才搞Astrocafe的。而我和David及Willis,也清楚知道目前最需要的是多搞星空小聚,只是過去數月我們都忙著自己的各自工作而暫停了。
Subaru 寫:我見astrocafe有幾位有水準的發燒友走在一起成為一個core group, 就已經乎合了做大事的條件了.
David及Willis和我有共識,搞Astrocafe是要先小人後君子。
很多論壇的取向是先君子後小人,開初是需要人流,對所有人都要客客氣氣,擺出來是公平公道開放的,那自然便有不少愛好者,把他們在其他論壇發的帖同時也覆製一篇過來,也樂意多來這裡Thumb up人家的照片或互相恭維一下,帖量便上升。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那第一場罵戰往往就會足以影響日後論壇的發展,要麼壇主夠份量夠定力,以看得出的公道擺平事件,論壇便可以茁壯成長,但更多時是投鼠忌器,為保人流而要維護發聲最多但通常最自我中心的幾個,最後劣幣驅逐良幣,剩下只懂製造噪音的,又或者大家意興欄柵,論壇也半死不活。
我深知道一場大事業,甚至一場革命,往往是由一小群人發起的,甚至只是三幾個人開始。香港天文圈中,正做我們想做的事,例如業餘觀測及攝影,而又獨當一面的,其實就是那幾位(包括你),個別的都在Astrocafe註冊了,我實在想不到會員人數大幅增加,七咀八舌日日是非會有任何額外好處,至少Astrocafe的內容及照片都沒有封鎖,即不用登入,任何人都能看到,對外界的人來說便足夠了。而加入Astrocafe的,則絶不能跟我們話不投機,那些到別的論壇發揮可以了。所以我們開初搞Astrocafe時,只把這裡當common blog,當作公開資料庫及產品發報中心便可以,論討是次要的。同時我們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立場:這裡是星河科研社的宣傳基地、我們不會高橋神化、我們會分析圈內怪風、我們會還擊造謠生事者等,以先小人後君子的方法,讓有意加入的人先瞭解我們的真性情,以免產生美麗的誤會,若進來搞事的,我按下鍵刪掉賬戶及帖子便可以,反正大家都知道我是如何建立星河科研社及大小基建的,應該沒有人會傻到認為Astrocafe不能刪掉那個人。而David一早已豁出去,現時搞Astrocafe,就是他根本不理圈內人的白眼。這就是我說的先小人後君子,若只能二者選其一,的確真小人明碼實價,比偽君子高尚。
其實現時已有足夠人數,待時機成熟,我們便可以逐步構思一些新玩意,例如日後若你和Paul Ng有興趣參與,加上我有西藏天文台,應很容易Put Hong Kong on the map的。昨天benben88才來火炭工作室,拿了我過去兩個月,亂打亂撞拍的M33回去,看看能否化腐朽為神奇,處理一張好圖出來,當然我已說明檔案只給他用,因為我想保留作品產權。
我相信擴大合作時慢比快好。而我也不想任何人以為進來Astrocafe客套一番便可以佔些平宜,因為我的西藏天文台是私人資產,星河科研社的產品也是明碼實價,並無跟Astrocafe掛鈎。
Subaru 寫:八十年代時的東平洲, 就算開住街燈, 都可以清楚見到天鵝座的銀河裂位. 我在大嶼山長沙, 可以用肉眼見到北美洲星雲. 那時, 我是由目視開始的. 先以目視認識個星空、深空天體的位置, 及月面行星的型態, 再學習用攝影把它們拍下來. 那時沒有GOTO, 一定要記晒d位置用star hopping去揾d deep sky objects.
有了這些基礎經驗,用Paramount ME便像如淋天堂中了
那時聽Pau sir說,六七十年代的長沙,銀河比天上的雲還要白要亮,我八十年代初跟觀天會到羌山觀測站,那條銀河也很嚇人,隨地撿人家的破舊7x50看,也能看到M31的旋臂結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