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來,天文台聽話地拍完10張半小時曝光的M81 M82,也按Boltwood Cloud Sensor指令,在日出前把圓頂天窗關上,把所有數據傳回來後,發現第3至10張照片全部拉線,可能是導星鏡的固定縲絲鬆掉? 要找人看看了。某程度上天文台debugging到現在,可說是每天克服一個大問題,但又同時產生一個小問題,老天爺可能看我僅花半年就從無到有建了全球最高海拔之一的私人天文台,在嚐到一點甜頭後要添點苦頭給我,提醒我一切得來不易..... Ok! 明白了

下面只能疊加兩張合格的,星際塵埃稍明顯些,下面疊加5小時的明顯拉線了,但星際塵再明顯些。或許今晚再拍吧,反正西藏的秋冬晴天率就是這麼高,累計十多廿小時曝光並非難事,到L Channel累夠訊噪比後,花一兩晚為RGBHa各補一兩小時便可以。我看L Channel最少要拍成這樣子才成,以105口徑、650焦距,光圈才6.2的來說,真的要花額外努才才可稍追貼人家大鏡水平:
http://www.dreamscopes.com/pages/2010/1 ... elm_02.htm
在日間氣溫可達廿度、晚上跌破零下10度的極大溫差下,就算號稱完全抵消溫度焦距差的RH攝星儀也要做焦距補償(我有內部數據),所以採用Super ED玻璃的APO折射鏡,就算是用了德國Kruppax CNC物料鏡筒,還是乖乖的每張照片做一次V-curve吧。唯一有趣的問題,是我的ST8300M僅用30%多的功率便能把晶片冷郤至零下30度,那是否應該再冷一點,或是為夏天拍攝鋪路,全年用劃一的冷郤溫度以節省暗場? 又或者會否因為過冷而結霜? 另一個帶出的疑問是,到時買16803時,可能FLI的額外製冷優勢並不明顯了?

viewtopic.php?f=5&t=1463
另外昨晚補了拍M33的B Channel時出事率也很高,但總算多加兩張,取代了早日其中嚴重拉線的兩張,但1.5小時的曝光,訊噪比仍然嚴重不足

用一個黑色比喻,戰爭是推進人類科技發展最快的方法。在和平年代,建立一個西藏私人天文台,短短數月間我已把自己的儀器操控、電腦硬件軟件整合、拍攝及後制等技術推高了不只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