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in 寫:嘿嘿,我怕恭維的話聽多了,無謂錦上添花。

以後社長在雪中需要炭的時候我幫你到火炭工作室取碳
這兩天會有一個40呎貨櫃的望遠鏡來,而剛好只有我的女助手及一個兼職員工在火炭工作室,你去幫忙搬搬貨就好了。這次訂的望遠鏡體積大但重量輕,才5公噸多,有一整天時間處理,不會很勞累的
Robin 寫:好吧,下次我就到西藏天文台搞搞陣,當作是補數。到時還請社長不要拒絕

這次旅程,發現到西藏的話,帶兩位朋友是可以的,三位朋友已是上限,否則負擔很大,尤其是那些從沒到過西藏的人,事無大小都要貼身照顧。所以若這個觀測站進入自動化運作後,我在香港已可遙控觀測,一年到那裡可能最多四次,日後要避開七八月雨季及費用高昂的旅遊旺季,又或者會避開一月至春節之間極度嚴寒及當地人員遷離後支援困難的時間。而我入藏的一年數次機會中,其中有一半機會是預留作調試升級器材及培訓當地大學生,是會速去速回,在觀測站最多三個晚上就回來,那就無謂帶朋友前往浪費他們旅費了。
所以一年可能就是兩次機會,我會在觀測站停留5到7個晚上,到時除優先用作培訓當地學生外,也能照顧一下同行朋友,所以能跟我前往這觀測站私人活動的朋友,可能一年下來最多是6位。很正常地,我會優先邀請多年好友、香港的合作夥伴學校老師、Astrocafe上活躍及正面的同好出動。
當然若組團十多廿人前往,另一做法是聘用遊行社專人照顧,全程安排各項細節,再加入其他非天文元素,那便可免除我的負擔,又不會影響我的工作。現在Willis及Xiaoer都在初步構思,能否組織學生考察團前往活動,到時隨觀星活動外,也可以善用當地高海拔特點,加入很多科學工作坊,以及他們佛教學校歡迎的文化活動。
Robin 寫:話說亞洲的大學天文研究的水平提升還必須依靠各種天文台的落實,國外的望遠鏡,尤其是大型的天文台競爭非常激烈。大部分時候都需要和外國團隊合作取得觀測時間。當然,不是說跨國合作不好,只是若能有自給自足的方案更妙。
我的工作絶對不屬科研檔次,能滿足個人理想,於一個優秀地點建立一個遠程觀測站,已圓了近三十年天文生涯的夢想,當中也有一個使命感,就是善用部份時段推動西藏青少年的科普工作,當一群天文愛好者出現了,當中總有一些會投入科學研究的行列。或許我今天儘的一分綿力,廿年之後會看到成果。
你說的自給自足很貼題,之所以我投入大量私人資金成立這個觀測站,就是讓我個人能夠更專注投入天文研習及科普工作中,繼而影響下一代天文愛好者。所以不要期望這個觀測站會出什麼世界級深空攝影作品,又或者驚天動地的業餘科學發現,就算有也是意外中的意外,因為這從沒有列在我的工作清單上。在業餘天文圈中已有很多"大師"、"偉人",我沒資格去當了,排也排不上。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