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攝星儀 - Riccardi Honders 200 F3

我個人一直推薦使用APO折射鏡,配合匹配的平場或減焦鏡拍攝,因為彈性大及性能理想。若要求焦距長,則可考慮以攝星優化的牛頓鏡。
但論最終極的攝星鏡,則非 Riccardi Honders Astrograph 莫屬了。
Honders Astrograph 本來為荷蘭一位光學師設計,採用牛頓鏡格局,後來經Dr Massimo Riccardi 改良而成卡反格局。本人去年專程到意大利考察,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跟Massimo學習,他也除了幫Astrophysics設計一些產品外,也幫APM改良了TMB的設計,出品全球最大口徑的510 f12.5APO折射鏡,以及最新0.75x Super ED reducer:
viewtopic.php?f=21&t=611
RH 攝星儀剛推出沒多久,都是大口徑的,Massimo 為Astrophysics設計的是305 f3.8,而為意大利Officina Stellare (即前A&M)設計的,則多力一片光學元件,推上f3.0,而且後焦點更長(RH300及RH200分別為115、170mm),但兩者的售價都十分昂貴,令大多數人郤步:
viewtopic.php?f=13&t=92
http://www.astro-physics.com/index.htm? ... 305honders
最近 Officina Stellare 推出RH200攝星儀,售價4200歐元,對於一眾鍾情拍深空的同好,可以考慮了.....
口徑 200mm,焦距 600mm (f3)
這種攝星儀有幾項重要優點,
- 大成像圈,RH300成像圈為60mm直徑,可照顧16803晶片,RH200成像圈為43mm,可照顧全片幅
- 星像銳利,以RH300計,軸上成像6um (1.2um RMS)、26mm軸外成像12um (2.1um RMS),即可配合5um或以下像素實效拍攝。
- 焦點穏定,每攝氏度,焦點偏移僅4um
- 全球面設計,對光軸偏差不敏感,但因為不像牛頓鏡有懸空的副鏡部件,光軸十分穏定,但亦極容易調整。
- 鏡筒比焦距短,約只有40%長度,以RH200計,鏡筒長235mm、直徑283mm、重8.4Kg,即一般EQ3 Pro或EQ5 Pro都可應付。
- 當然最重要是其F3光圈,就算減去中央遮蔽減光,也比常規的折射系攝星鏡要快。
星河科研社為 Officina Stellare 地區代理。
但論最終極的攝星鏡,則非 Riccardi Honders Astrograph 莫屬了。
Honders Astrograph 本來為荷蘭一位光學師設計,採用牛頓鏡格局,後來經Dr Massimo Riccardi 改良而成卡反格局。本人去年專程到意大利考察,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跟Massimo學習,他也除了幫Astrophysics設計一些產品外,也幫APM改良了TMB的設計,出品全球最大口徑的510 f12.5APO折射鏡,以及最新0.75x Super ED reducer:
viewtopic.php?f=21&t=611
RH 攝星儀剛推出沒多久,都是大口徑的,Massimo 為Astrophysics設計的是305 f3.8,而為意大利Officina Stellare (即前A&M)設計的,則多力一片光學元件,推上f3.0,而且後焦點更長(RH300及RH200分別為115、170mm),但兩者的售價都十分昂貴,令大多數人郤步:
viewtopic.php?f=13&t=92
http://www.astro-physics.com/index.htm? ... 305honders
最近 Officina Stellare 推出RH200攝星儀,售價4200歐元,對於一眾鍾情拍深空的同好,可以考慮了.....
口徑 200mm,焦距 600mm (f3)
這種攝星儀有幾項重要優點,
- 大成像圈,RH300成像圈為60mm直徑,可照顧16803晶片,RH200成像圈為43mm,可照顧全片幅
- 星像銳利,以RH300計,軸上成像6um (1.2um RMS)、26mm軸外成像12um (2.1um RMS),即可配合5um或以下像素實效拍攝。
- 焦點穏定,每攝氏度,焦點偏移僅4um
- 全球面設計,對光軸偏差不敏感,但因為不像牛頓鏡有懸空的副鏡部件,光軸十分穏定,但亦極容易調整。
- 鏡筒比焦距短,約只有40%長度,以RH200計,鏡筒長235mm、直徑283mm、重8.4Kg,即一般EQ3 Pro或EQ5 Pro都可應付。
- 當然最重要是其F3光圈,就算減去中央遮蔽減光,也比常規的折射系攝星鏡要快。
星河科研社為 Officina Stellare 地區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