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Willis在Astrocafe開設沒多久提出這個話題,也正好讓我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1. 所謂人望高處,我個人看,追求高端器材是人性,但應以平和的心看待,好東西就是好東西,但不代表實而不華的東西有問題。反過來,能用常規的器材做出理想的成果,那是很值得讚賞,Wolf123兄拍的照片就是一例,但心底裡我更欣賞他的是,他從不諱言自己的經濟能力有限(最近又有了孩子),但從沒因為自己的漂亮照片而否定高性能器材的價值,甚至那些嘲諷那些器材的物主。和而不同,以平常心去看待世界上不同檔次的器材,知其所長及限制,相互尊重的交流,那是十分重要的。畢竟望遠鏡如何貴也貴不過一套房子,業餘天文如何水平高,也仍是業餘愛好,沒有誰比誰高的一會事。
我喜愛多談一些高端器材,一來近30年的天文愛好生涯,絶大部份時間都在用樸實的器材,直至近一兩年才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擁有及體驗一下這些好東西,所以希望以第一身的經驗去分享其中的技術含量,因為外間的資料太缺乏了,例如為何APM的折射鏡是用德國Kruppax物料而非鋁管或碳纖製作? Strehl Ratio代表了光學上的什麼表現? 改了濾鏡的Canon 5D Mark II在Ha的感光表現如何? Lunt LS160F是全球最大的Etalon,造價近15000美元,第一片出品很快會到我手上,究竟在太陽觀測上的表現如何震撼? 我相信純為求知,這些分享也應受愛好者歡迎的,特別是中文媒體的更少,但我不希望有任何誤會,認為只有用上這些東西才可玩好天文。其實我用器材方面,也有好些是很多從實用角度出發,例如除Paramount派拉蒙用來承8吋APO折射鏡外,甚餘都只是Sky Watcher的赤道儀,並沒有高橋、Losmandy等,因為我認為配搭自動導星器後,已能夠精確導星
http://hk.myblog.yahoo.com/galaxyscient ... le?mid=574所以我個人或許較少主動開帖討論入門級器材,因為近年比較少用,所以沒有發起太多相關的話題,但若有相關帖子,我是會熱烈參與討論,亦可以提供豐富心得的。
2. 我對雙筒鏡是否適用於初學者,很有保留,這和很多天文愛好者的觀點都有分別,看這帖子裡第二個回覆,我認為在同樣開支下,一枝望遠鏡能把天文愛好者帶進一個完全另一種觀星層次。
viewtopic.php?f=3&t=48我現時有現貨提供20-60倍連腳架60mm折射鏡(ST2060),我實際上試過能看到土星光環,也看過M42,月食等天象也很適合,才港幣680元。
http://www.astro.hk/services_6.html另外有這個小牛反,才港幣300多元,貴不過雙筒多少,不過用途有點限制,
http://www.celestron.com/c3/product.php?ProdID=568我最近引入一批中大口徑雙筒鏡,我要指出那是適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愛好者用,而非入門觀星者。http://www.astrocafe.hk/viewtopic.php?f=9&t=71
在過去一年的路邊天文中,我特別留意到一位愛好者帶了一個雙筒望遠鏡及月亮模型讓公眾人士看月亮,很明顯他很懂如何推廣天文,我很欣賞他的做法

。但若用在學校,我會特別提醒老師要三思,要麼選有腳架的折射鏡,要麼跟學生約法三章,輕用輕放,否則很容易一年不夠便震歪光軸報廢。

- R0000001.jpg (74.51 KiB) 被瀏覽 4320 次
3. 我現時為一些學校推介天文儀器時,特別是小學,從教育效益的層面考慮,他們要的是人人能上手用的望遠鏡,耐用少保養為先,成像質量可以放在第二位。看這裡我為一所小學提供的折射鏡,10台加起來才港幣12,800多元,連一台新的APM-LOMO 80/480也買不到。同樣的望遠鏡,也供應給城大物理系推行天文通識教育,以及香港多間中學作實習鏡。這些望遠鏡的效果是,我用兩小時的培訓,這些小孩子已能夠自行操作觀星,所以每次學校開放日都是他們直接操作做服務生,老師只是維持秩序而已

- R0000002.jpg (91.24 KiB) 被瀏覽 4320 次

- R0000003.jpg (98.89 KiB) 被瀏覽 4320 次

- R0000004.jpg (96.95 KiB) 被瀏覽 4320 次
4. 關於普消折射鏡的表現,要知道消色差折射鏡本應是長焦的,我曾經長時間使用作認真觀測的有兩台,都是日本Astro於70年代不惜工本製造的,分別是76 f12折射鏡,到今天還裝在白鷺湖天文台的大牛反上作白光太陽觀測,另一台是我在1990當香港中文大學天文學會會長時用的108 f15折射鏡,論色差修正度,兩者都會敗給最頂級的APM折射鏡,但敗得很有尊嚴,實際上我當年有不少觀測都是以這兩台鏡進行,同學拍出來的木星影像也是不俗的。但當90年代推出一些如Celestron 80 f5短焦普消折射,上百倍看行星月面已不太成,我認為那是為輕攜而放棄了質量的望遠鏡,而到今天普消折射鏡大都造得很短焦,可能是迎合市場而生產的輕攜望遠鏡吧。借用內地當年的政治口號,我會說 ”普消無罪、長焦有理”
5. 在美國,ED、APO折射鏡的革命,Astrophysics的老闆Roland Christen是發起人之一,80年代初,他有機會進了一批NASA的特種玻璃,人手磨了一個5吋三枚玉油頭折射鏡(Oiled triplet),在星空派對中行星成像表現引起一陣哄動,最後獲得該年度的自製望遠鏡大奬。他當年在Sky and Telescope雜誌的幾篇文章很清楚的說明,APO折射鏡的本意是把一台長得不切實際的普消折射鏡化成實用的而成像優秀的望遠鏡,因為可將實用焦比降低3到5倍。當然,APO折射鏡亦是兼顧目視質量及攝影的最大可用視場望遠鏡,從下圖所看,我的APM-TMB 8吋APO折射鏡,焦比是7,其實和一台牛反沒太大分別,與它相比,我已對16吋或以下口徑的牛反不感興趣

- R0000005.jpg (54.6 KiB) 被瀏覽 4320 次
6. 分享一些數字,我現時每年進口及出口的天文儀器達數十公噸,論金額,其實入門級跟頂級望遠鏡相約,論數量,則當然是入門級佔多,因為單位售價低。前兩天我剛賣出了牛年最後一台望遠鏡,是Sky Watcher 707AZ2,港幣980元,那位家長說若多數百元有沒有更好的,我說不適合,因為他的孩小太小。據悉Synta 為全球最大的望遠鏡生產商,現時旗下有Sky Watcher、Celestron、Acuter,而Sky Watcher又是長子,除沒有生產頂級光學望遠鏡外,由數百元至萬多元的望遠鏡都有供應,我認為已照顧了大部份入門至中高階愛好者的需要,,若以5000元為分界線,我現時有現貨供應的Sky Watcher器材如下,我肯定地說,從沒忽略入門者的需要
70口徑、700焦距折射鏡、AZ2經緯台 - HK$980
90口徑、900焦距折射鏡、EQ2赤道儀 - HK$1980
130口徑、650焦距牛頓反射鏡、EQ2赤道儀 - HK$1980
127口徑、1500焦距馬克蘇托夫折反射鏡 - HK$2000
150口徑、750焦距牛頓反射鏡、EQ3-2赤道儀 - HK$3480
80口徑、600焦距ED Pro折射鏡 - HK$3980
150口徑、1800焦距ED Pro馬克蘇托夫折反射鏡 - HK$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