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Vixen天文望遠鏡的製作全程

blogs | resources | outreach | gears | forum
http://www.astrocafe.hk/
StevenTam 寫:話說~太精彩了! 香港大學學生會天文學會西藏旅程
StevenTam 寫:片雖然有點舊,但感覺日本就是一直停留在那個時代的技術點
反觀,歐洲及國內一些品牌,都一直在進步,相同價錢往往可以買到更好的東西了
社長 寫:StevenTam 寫:話說~太精彩了! 香港大學學生會天文學會西藏旅程
下次參加我們的西藏星空派對吧! 我想之前已參加過的,5日4夜便足夠,未參加過的,另加三數旅遊。StevenTam 寫:片雖然有點舊,但感覺日本就是一直停留在那個時代的技術點
反觀,歐洲及國內一些品牌,都一直在進步,相同價錢往往可以買到更好的東西了
我08年在內地一個論壇說了一段話,指出日本產品處於很艱難的局面,前無去路後有追兵,論高端器材甚至科研用的,基本上被歐美產品壓著,論入門級別至中檔器材,又有SkyWatcher等華資品牌追逼,即高橋等日本品牌的生存空間已越來越少。結果這段話惹起牽然大波,那位"潘少"花了兩三年發了上千個帖苦苦攻擊,最後自己器材都賣掉,在天文圈消失了,也導致那論壇今天人氣不再。
當Paramount 從以前萬多美元的ME,到現在推出6000、9000美元的MYT、MX+,SkyWatcher由HEQ5、EQ6演化到EQ8、AZ EQ6、AZ EQ5、Star Adventurer,又收購Celestron及Meade,再加上Officina Stellare、APM、ASA等冒起,日本本來頼以生存的中檔市場空間已不復存在。
配合世界局勢審視,自二次大戰各戰勝國以千萬計人命換來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加上長程毀滅性武器出現,各大國勢力範圍已固定下來,隨著中國復興,我看日本的情況並不是個別品牌的興衰,更可能是其自明治維新以來國運的終結。
StevenTam 寫:各式各樣的器材都有它的定位,只要是定價合理,也可以從這類產品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StevenTam 寫:但也真的沒很多時間去慢慢研究器材,反而需要更多"Easy to use, Easy to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