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aru 寫:呢樣未必, 相信只不過班同好係拍完之後post相, 目視觀測完就未必個個會講返出來.
同意這點,但從其他論壇上討論攝影的帖,特別是拍深空的器材,遠多於目鏡或其他目視配件,似乎現時香港愛好者對目視這環都不甚了了,至少水平多年來沒什麼提升。我今天看到一些刊文、通訊或香港網上文章,講解分析比較不同望遠鏡時,冒犯講句,不少還是抄錄十多廿年前的文章,搔不著癢處之餘,我甚至懷疑筆者對自己寫的內容有沒有實質經驗,因為當三年前我和David分別進了203APO及Obsession 18UC,進行了一系列的對比觀測後,我發現傳統的"教科書智慧",簡單至折射、反射、折反射望遠鏡的異同及性能比較,是有很大漏洞及誤區的。
Subaru 寫:用C11已經可以分解大部分梅西爾球狀星團, 早前用一支0.6m Dobs睇 Omega, 星點佈滿整個視場.
我會在西藏試試.... 但北緯30度讓我有點痛心
Subaru 寫:我覺得目視, 是有一種拍攝所不能帶出來的感覺, 那種3D effect, 層次感及星點的幼細度是攝影很難做到的.
在每一次推行親子活動中,無論天氣如何,參加者都感到望遠鏡下月亮的震撼,給他們看一張如何美的照片,也不會有相同效果。
我和David在石澳看深空,看到目鏡下一些暗得僅見的星系,感受也勝過網上任何一張精美照片。
Subaru 寫:要享受星空, 跟它有直接的interaction, 始終係要用目視.
我建西藏天文台,一方面是要以逸代勞同時突破自己在深空上的拍攝水平,更重要是左右開弓,讓機器為我工作的同時,可以專注我最喜愛的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