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my128268 寫:總是覺得用這麼多的錢去買一台極品中的極品,這支望遠鏡能在香港這種地方完美地發揮它的火力而不會造成浪費呢?
- 講到發揮,若300口徑望遠鏡不能發揮,那口徑更大的C14或Meade16也不能發揮,更貴更大的可觀500口徑卡反,又或者我2001年引入現位於麥理浩夫人渡假村的APM 600 f8卡反,或許也不可能完美地發揮。但若我們203APO在David的Obsession 18UC前也毫不遜色的,你可以推想一下300APO是對應多大的反射鏡?
因為在完美的天空下,口徑就是決定性因素,但在不完美的天空下,APO的高對比度、穏定高性能就是把星體訊息從天空背景的雜訊中搾取出來的最有效工具,因為它可以用最小口徑(即最不受環境影響)而取得最多的星空訊息。
我對APO折射鏡不是盲目的,例如shuimouzi兄說日後可能到西藏發展,我建議他應考慮大一點的反射鏡而非APO,因為那裡的天空應用口徑去發揮。
講回實例,也許你也留意到我在香港拍的行星照:
viewtopic.php?f=16&t=43當時203APO跟Obsession 18UC同時在場觀看木星,我跟David都同意,在木星表面細節、木衛三的表面地貎上,兩者並無分別,但礙於集光力,推上500、600倍時,203下的木星色調已被扯得較淡(相對Obsession 18UC),所以香港在春夏季視寧度好的時間,每月應有兩三晚是可以推上600倍實效觀測,以用每毫米口徑2倍的標準來說,一台300口徑的頂級目視鏡,是能夠終極解像度同時維持充足對比度,會看到比203APO及Obsession 18UC更多的細節,因為我很有理想相信Obsession 18UC受制於其機械設計及那口徑下的大氣影響,並沒有發揮最盡的性能。
而觀測深空天體,300APO應可跟500至600口徑反射鏡匹敵,至少我在德國測試過254APO跟Starmaster 600牛反的同場表現,Markus的後園天文台跟北潭涌情況相若吧:
viewtopic.php?f=13&t=85講到浪不浪費,其實學生、受薪族、從商者、不同年紀的情況都有不同考慮,以我的情況來說是這樣的:
- 全球300或以上口徑的APO折射鏡估計不超過10台,高橋兩年前才第一次接單造一台,Pentax也一早停產大折射鏡了,TEC及Astrophyics之前最大只能造到200口徑,現在也停產了。要知道這個口徑的折射鏡的市場規則不一樣,因為供應量少,付貨期可以長至兩三年,價格又每年上調,買一台回來,隨時用了數年轉手還可升值數十萬元,因為只要望遠鏡成色良好,人家寧可按市價(或有點折讓)付現鈔買現成的而不想等兩三年。
你知道80年代買輛平治車或買隻勞力士手表回來,用一段時間轉售還可賺錢的嗎? 那是因為匯價及通漲造的的。現時香港的富豪買飛機就亦是類似情況,因產能有限,拿了名額未付貨賬面已升值。買豪宅及商鋪就不用說了。
舉個例子Astrophysics當年的203APO賣十多萬元,我97年在加州用過來看土星,香港太空館創館館長廖生的,現在易手價已40萬元了。APM因為供應量大,暫時不會有這情況,但隨著LZOS每年上調價格,另外又無人能保證APM-LZOS會否數年後停產折射鏡望遠鏡,所以這台鏡買回來後,賺了玩同時又保值應該是沒問題的,雖然我個人認為買望遠鏡回來玩,首要目標還是用,而不應也無謂追求升值,否則買樓房股票好了。
當然我也是要為生活奔波的,手上可用的資源也十分有限,是否把錢投在這鏡上,還是要謹慎盤算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