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社長 » 2011-03-27, 22:25
因為我的工作關係吧,最近有機會跟Markus Ludes, Massimo Riccardi, TEC的Yuri討論不同APO折射鏡的表現特性。
Massimo Riccardi為Astrophysics 的合作夥伴,亦是AP的Riccardi Honders攝星儀的設計師,當然也有能力評述一下Astrophysics。
Markus Ludes的另一優勢是可以十數廿台同一型號的高橋鏡過手,過他做星點測試,以得出一個總體而非個體評論,所以他對FCT, FC, FS, TSA, TOA, FSQ系列的體會,相信甚少人能及。
總體而言,油頭APO是三片玻璃壓在兩片有機物上,其實對鏡組及鏡框的機械加工有很高要求的,否則看到軸上彗差也不足為奇。所以Massimo Riccardi及Markus Ludes一致認為Zeiss APQ在這方面可以說做得獨步天下,是他們見過最複雜的結構,也涉及一些秘技。
論Zeiss APQ光學成像,他們會這樣排:
Zeiss APQ 100 > APM-TMB 100/800
APM-TMB 130/1200 > Zeiss APQ130 > APM-TMB 130/780
最後還是焦比影響大。正如TEC 140是不用螢石,因為FPL53夠好了。但TEC 160因為口徑大了,要做到那個焦比,還是要用上螢上。
兩個天文台 - 白鷺湖天文台、西藏自動化天文觀測站
主鏡 - Officina Stellare 500 口徑f3.8 RiFast攝星儀、APM/TMB 254 f9 APO、SkyWatcher Dob 18、305 f8.5 牛頓鏡、Paramount ME 赤道儀
配件 - 2 full sets of Supermonocentrics、Baader Mark V Binoviewer、Ethos、Canon 5D Mark II Mod、FLI Proline 16803冷凍相機、Mercedes SUV
星河科研社
http://www.astro.hk 電郵
saviofong@as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