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觀星/拍攝裝備

因最近有很多人問我望遠鏡及裝備資料,而因科技進步下好似多了及少了一些裝備。為此做一個個人覺得出外器材 List 供大家參考。如大家有不同意見,可跟帖補充:
出外觀星:
1. 紅色電筒 - 千年不變定律,影響眼睛。
2. 星圖 - 一般星盤及一份6等星圖已足夠。不過科技進步了,一台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已可滿足了以上需求,而且方便很多。我現在用 Android 手機找星認星非常方便。如我這個"無料到"都可以扮"代表"。不過有一重點,Android / iphone 手機用電量要留意。唔係有手機如無手機就麻煩。
3. 望遠鏡 - 一般 DOBS 是理想選擇。而且現在已有 Goto DOBS 出現,對一般不大懂 star hopping 會是一大喜訊。或是有 Goto 經緯儀 + 一支折射/反射鏡都是理想選擇
4. 目鏡 - 優質目鏡會成為一個重要關鍵,能給你想像不到效果。
5. Filter - 我個人覺得目視 O-III 或 UHC 會幫助看到多D Detail
6. 雙目 - 如果是折射鏡加上雙目就天下無敵。能給你想像不到效果!
7. 電腦 - 如果能帶出有星圖電腦,就能得到更多詳細星體資料。
8. 電源 - 越來越重要。Android / iphone 要電, Goto Dobs / 經緯儀要電,電腦要電........
出外影星野:
1. 紅色電筒 - 千年不變定律,影響眼睛。
2. 星圖 - 一般星盤及一份6等星圖已足夠。不過科技進步了,一台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已可滿足了以上需求,而且方便很多。我現在用 Android 手機找星認星非常方便。如我這個"無料到"都可以扮"代表"。不過有一重點,Android / iphone 手機用電量要留意。唔係有手機如無手機就麻煩。
3. 星野赤道儀 - CD-1, TP-1, 或是平價 Kson EQ1 + Motor 都可以。
4. DSLR 機 - 最好是己改機,否則出來效果未必理想。
5. 鏡頭 - 由 8mm 至 135mm 都可以,但要留意 Focual Length 越長,對星野赤道儀要求越高。
6. Filter - 在香港環境下長時問曝光拍攝 Light Pollution Filter 是必需,但留意不同口徑鏡頭要配套不同 Filter。為此 CLS 那一個click in 在相機用 Filter 是一個不錯選擇,可以不用顧慮口徑問題;但要留意部份鏡頭因加了 CLS Filter 後是套不入。 如果不加 Filter 下,一般曝光時間在兩分鐘或更短。否則背景因光害而變得全白。
7. Shutter Cable - 是必需有。沒有就不能作長時間曝光!
8. 斜度計,指南針,及 GPS - 非必需,但有了會方便很多。在沒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容易對到極軸,在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快速對到極軸。現在一般 Android 手機 apps 都有以下功能的。
9. 電腦 - 如果能帶出有星圖電腦,就能得到更多詳細星體資料。
10. 電源 - 越來越重要。Android / iphone 要電, Goto EQ Mount/ Goto Dobs / 經緯儀都是要電,電腦又要電........
出外影深空:
1. 紅色電筒 - 千年不變定律,影響眼睛。
2. 星圖 - 一般星盤及一份6等星圖已足夠。不過科技進步了,一台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已可滿足了以上需求,而且方便很多。我現在用 Android 手機找星認星非常方便。如我這個"無料到"都可以扮"代表"。不過有一重點,Android / iphone 手機用電量要留意。唔係有手機如無手機就麻煩。
3. 有 Autoguide 功能的赤道儀 - 因科技進步,有 Autoguide 功能赤道儀已成為 Serious 攝星者必需品。如果沒有 Autoguide 赤道儀在曝光時間及望遠鏡限制比較大。
4. 望遠鏡 - 一般 F5 至F7 折射鏡比較理想。如果太長 Focual Length 或牛反/折反在個人技術需要較大要求。
5. 相機 - 一般都是用已改 DSLR 相機己能拍出很好效果,但有部份進深同好會用 Cooled CCD 去達到更理想照片。
6. Autoguide - 我個人認為 Autoguide 已是深空攝影必需品,而在香港市場能買到品牌都超過5種以上。每一品牌都有自已強弱之處,我個人覺得最重要找到合適你的就可以。
7. Filter - 在香港環境下長時間曝光拍攝 Light Pollution Filter 是必需。一般都是 2" Filter 裝在 Extension Tube 上。有部份會設計安裝在相機中。大家要按自己需要而決擇!
8. Narrow Band Filter – 如果想出 Detail 深空,就需要長時間曝光。但因 Light Polution 及相機等因素限制,一般 10 至 15 分鐘已是 DSLR 機極限了。要突破此限制, Narrow Band 會成為唯一選擇。如果大家不介意黑白及解像度降低,H-alpha Filter (or O-III or SII or H-Beta 等等) 可以拍出想像不到清晰照片。
9. 赤道儀 – 是拍深空必備利器,我個人覺得必需有 Autoguide Port。否則事倍功半。
10. 斜度計,指南針,及 GPS - 非必需,但有了會方便很多。在沒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容易對到極軸,在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快速對到極軸。現在一般 Android 手機 apps 都有以下功能的。
11. 電腦 - 如果能帶出有星圖電腦,就能得到更多詳細星體資料。
12. 電源 - 越來越重要。Android / iphone 要電, Goto EQ Mount/ Goto Dobs / 經緯儀都是要電,電腦又要電........
出外影行星:
1. 紅色電筒 - 千年不變定律,影響眼睛。
2. 星圖 - 一般星盤及一份6等星圖已足夠。不過科技進步了,一台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已可滿足了以上需求,而且方便很多。我現在用 Android 手機找星認星非常方便。如我這個"無料到"都可以扮"代表"。不過有一重點,Android / iphone 手機用電量要留意。唔係有手機如無手機就麻煩。
4. 望遠鏡 -長 Focual Length 牛反/折反會比較理想,短焦望遠鏡反而拍不到 Detail。最好 Focual length 是 f/10 或以上.
5. 赤道儀 – 是拍行星必備利器,我個人覺得不必需有 Autoguide Port。只需要馬達跟縱就可以了。另一重點是赤道儀要穩固,否則那目標在視場內跳下跳下!
6. Webcam – 拍行星不似拍深空需要長時間曝先,反而要短及量多去叠加出 Detail. 為此 Webcam 拍 30 sec 至 1:30 sec 已非常足夠。
7. 斜度計,指南針,及 GPS - 非必需,但有了會方便很多。在沒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容易對到極軸,在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快速對到極軸。現在一般 Android 手機 apps 都有以下功能的。
8. 電腦 - 如果能帶出有星圖電腦,就能得到更多詳細星體資料。
9. 電源 - 越來越重要。Android / iphone 要電, Goto EQ Mount/ Goto Dobs / 經緯儀都是要電,電腦又要電........
出外觀星:
1. 紅色電筒 - 千年不變定律,影響眼睛。
2. 星圖 - 一般星盤及一份6等星圖已足夠。不過科技進步了,一台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已可滿足了以上需求,而且方便很多。我現在用 Android 手機找星認星非常方便。如我這個"無料到"都可以扮"代表"。不過有一重點,Android / iphone 手機用電量要留意。唔係有手機如無手機就麻煩。
3. 望遠鏡 - 一般 DOBS 是理想選擇。而且現在已有 Goto DOBS 出現,對一般不大懂 star hopping 會是一大喜訊。或是有 Goto 經緯儀 + 一支折射/反射鏡都是理想選擇
4. 目鏡 - 優質目鏡會成為一個重要關鍵,能給你想像不到效果。
5. Filter - 我個人覺得目視 O-III 或 UHC 會幫助看到多D Detail
6. 雙目 - 如果是折射鏡加上雙目就天下無敵。能給你想像不到效果!
7. 電腦 - 如果能帶出有星圖電腦,就能得到更多詳細星體資料。
8. 電源 - 越來越重要。Android / iphone 要電, Goto Dobs / 經緯儀要電,電腦要電........
出外影星野:
1. 紅色電筒 - 千年不變定律,影響眼睛。
2. 星圖 - 一般星盤及一份6等星圖已足夠。不過科技進步了,一台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已可滿足了以上需求,而且方便很多。我現在用 Android 手機找星認星非常方便。如我這個"無料到"都可以扮"代表"。不過有一重點,Android / iphone 手機用電量要留意。唔係有手機如無手機就麻煩。
3. 星野赤道儀 - CD-1, TP-1, 或是平價 Kson EQ1 + Motor 都可以。
4. DSLR 機 - 最好是己改機,否則出來效果未必理想。
5. 鏡頭 - 由 8mm 至 135mm 都可以,但要留意 Focual Length 越長,對星野赤道儀要求越高。
6. Filter - 在香港環境下長時問曝光拍攝 Light Pollution Filter 是必需,但留意不同口徑鏡頭要配套不同 Filter。為此 CLS 那一個click in 在相機用 Filter 是一個不錯選擇,可以不用顧慮口徑問題;但要留意部份鏡頭因加了 CLS Filter 後是套不入。 如果不加 Filter 下,一般曝光時間在兩分鐘或更短。否則背景因光害而變得全白。
7. Shutter Cable - 是必需有。沒有就不能作長時間曝光!
8. 斜度計,指南針,及 GPS - 非必需,但有了會方便很多。在沒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容易對到極軸,在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快速對到極軸。現在一般 Android 手機 apps 都有以下功能的。
9. 電腦 - 如果能帶出有星圖電腦,就能得到更多詳細星體資料。
10. 電源 - 越來越重要。Android / iphone 要電, Goto EQ Mount/ Goto Dobs / 經緯儀都是要電,電腦又要電........
出外影深空:
1. 紅色電筒 - 千年不變定律,影響眼睛。
2. 星圖 - 一般星盤及一份6等星圖已足夠。不過科技進步了,一台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已可滿足了以上需求,而且方便很多。我現在用 Android 手機找星認星非常方便。如我這個"無料到"都可以扮"代表"。不過有一重點,Android / iphone 手機用電量要留意。唔係有手機如無手機就麻煩。
3. 有 Autoguide 功能的赤道儀 - 因科技進步,有 Autoguide 功能赤道儀已成為 Serious 攝星者必需品。如果沒有 Autoguide 赤道儀在曝光時間及望遠鏡限制比較大。
4. 望遠鏡 - 一般 F5 至F7 折射鏡比較理想。如果太長 Focual Length 或牛反/折反在個人技術需要較大要求。
5. 相機 - 一般都是用已改 DSLR 相機己能拍出很好效果,但有部份進深同好會用 Cooled CCD 去達到更理想照片。
6. Autoguide - 我個人認為 Autoguide 已是深空攝影必需品,而在香港市場能買到品牌都超過5種以上。每一品牌都有自已強弱之處,我個人覺得最重要找到合適你的就可以。
7. Filter - 在香港環境下長時間曝光拍攝 Light Pollution Filter 是必需。一般都是 2" Filter 裝在 Extension Tube 上。有部份會設計安裝在相機中。大家要按自己需要而決擇!
8. Narrow Band Filter – 如果想出 Detail 深空,就需要長時間曝光。但因 Light Polution 及相機等因素限制,一般 10 至 15 分鐘已是 DSLR 機極限了。要突破此限制, Narrow Band 會成為唯一選擇。如果大家不介意黑白及解像度降低,H-alpha Filter (or O-III or SII or H-Beta 等等) 可以拍出想像不到清晰照片。
9. 赤道儀 – 是拍深空必備利器,我個人覺得必需有 Autoguide Port。否則事倍功半。
10. 斜度計,指南針,及 GPS - 非必需,但有了會方便很多。在沒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容易對到極軸,在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快速對到極軸。現在一般 Android 手機 apps 都有以下功能的。
11. 電腦 - 如果能帶出有星圖電腦,就能得到更多詳細星體資料。
12. 電源 - 越來越重要。Android / iphone 要電, Goto EQ Mount/ Goto Dobs / 經緯儀都是要電,電腦又要電........
出外影行星:
1. 紅色電筒 - 千年不變定律,影響眼睛。
2. 星圖 - 一般星盤及一份6等星圖已足夠。不過科技進步了,一台iphone 或 Android 手機已可滿足了以上需求,而且方便很多。我現在用 Android 手機找星認星非常方便。如我這個"無料到"都可以扮"代表"。不過有一重點,Android / iphone 手機用電量要留意。唔係有手機如無手機就麻煩。
4. 望遠鏡 -長 Focual Length 牛反/折反會比較理想,短焦望遠鏡反而拍不到 Detail。最好 Focual length 是 f/10 或以上.
5. 赤道儀 – 是拍行星必備利器,我個人覺得不必需有 Autoguide Port。只需要馬達跟縱就可以了。另一重點是赤道儀要穩固,否則那目標在視場內跳下跳下!
6. Webcam – 拍行星不似拍深空需要長時間曝先,反而要短及量多去叠加出 Detail. 為此 Webcam 拍 30 sec 至 1:30 sec 已非常足夠。
7. 斜度計,指南針,及 GPS - 非必需,但有了會方便很多。在沒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容易對到極軸,在有極軸鏡星野赤道儀下更快速對到極軸。現在一般 Android 手機 apps 都有以下功能的。
8. 電腦 - 如果能帶出有星圖電腦,就能得到更多詳細星體資料。
9. 電源 - 越來越重要。Android / iphone 要電, Goto EQ Mount/ Goto Dobs / 經緯儀都是要電,電腦又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