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教學天文望遠鏡的理念

自小不知破壞了多少家中的東西,拆的拆、研究的研究,亦因為上的幼稚園是德國天主教團體辦的,辦學理念是鼓勵探究精神,所以"破壞"及”反叛”也是學習的必經階段,家裡無從阻止。後來上中學後又把老師借給我用的76口徑反射拆出來研究一下、清理一下,最後那台相信用了十多廿年一直完好的鏡面多了不少花痕。上預科後入讀英皇書院,反叛性格又跟那裡英式的內歛風氣格格不入,基本上當一年天文學會會長,已把會內累積數十年的家當破舊立新掉,入讀中大數個月後當了中大天文學會會長,那年才十七歲,眼見新亞天文台破舊不堪,便參考出師表及厚黑學的要點,陳情上書申請了數千元,然後獨自在當時建於人文館天台,那個中大學生很自豪的圓頂內,把逾噸重的望遠鏡拆下來準備重建,怎知一動手才發現嚴重低估了望遠鏡重量,幸好當時主鏡從十多呎位置凌空掉到地面上時是鏡背向下,只崩了一小角,否則今日的白鷺湖天文台是不會出現的.....
當然,破壞是要勇氣,也要承擔責任,從正面去看,換來的會是一種寶貴經驗。本著這個精神,亦即把望遠鏡視為教學損耗品(當然不能太貴那些),現時我為合作學校購買天文儀器時,除了主力望遠鏡外,都會包括一批可以讓學生動手自行操作的望遠鏡,昨天Ricky到這所合作有四年多的學校訓練學生觀星,小至四年級的學生,基本能都自行操作經緯儀式望遠鏡尋找月亮及明亮的行星,換上不同倍率目鏡、控制微動追蹤,在公開活動讓參加者觀看星空。
這批望遠鏡10台加起來才萬多元,經歷數年運作、多次實習及公開活動後,已有逾千對(若非數千對)眼睛透過這批望遠鏡看過星,至今沒有掉失一顆縲絲、跌壞一個目鏡,唯一損耗是有一個抱箍上有一顆縲絲打滑,那是非戰之罪了。而這個投資、期間冒的”風險”、實際比預期少的損耗,換來的是一批又一批掌握寶貴觀星實操經驗的小學生,他們是少數幸運兒,能夠於在學時間自己操作望遠鏡觀星的學生,昨天望遠鏡下的月亮、金星、土星,相信已在這群學生中播下足夠種籽。
所以和我合作的眾多中小學都認同這個理念,當策劃一個全面的天文教育配套時,固然會有主力天文設施如星象館、圓頂天文台,但不會過份追捧全自動化、全球衛星定位等,無從人手介入的望遠鏡,反而一定會加入一批可以讓學生動手的小型望遠鏡,因為科普教育的理念,那個”普”字與精英制剛好相反,我們要求最大數量的學生能以最低的儀器技術門檻去體驗星空,因為親自動手體驗星空才是科普教育的第一步,那種學習過程,與數十位學生排隊輪候一台老師監控下的高科技望遠鏡觀賞數秒鐘是有天淵之別的,所以早兩年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也接受我的建議,購置一批同型號的望遠鏡予其選修科學生作實習用。
每次看到這個情景,就讓我想起三十年前唸小學時對天文望遠鏡的渴求
教育理念是三至四人一小組,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但為加強積極性,不會超過四位學生一組
每次公開活動,這批望遠鏡就讓學生小組操作,讓參加的學生及家長觀星,這種鍛鍊,也讓他們成長最快
學校也建有一座3.5米Sirius Observatories圓頂天文台,昨晚實習期間,學生都不斷跑進來看看APM-TMB 203折射下的情景,跟自己操作的7公分小普消下看到的月面、土星、金星有何分別。坦白說,70普消與APM-TMB 203折射的價格差距,絶不反映兩者的教育實效差距。
當然,破壞是要勇氣,也要承擔責任,從正面去看,換來的會是一種寶貴經驗。本著這個精神,亦即把望遠鏡視為教學損耗品(當然不能太貴那些),現時我為合作學校購買天文儀器時,除了主力望遠鏡外,都會包括一批可以讓學生動手自行操作的望遠鏡,昨天Ricky到這所合作有四年多的學校訓練學生觀星,小至四年級的學生,基本能都自行操作經緯儀式望遠鏡尋找月亮及明亮的行星,換上不同倍率目鏡、控制微動追蹤,在公開活動讓參加者觀看星空。
這批望遠鏡10台加起來才萬多元,經歷數年運作、多次實習及公開活動後,已有逾千對(若非數千對)眼睛透過這批望遠鏡看過星,至今沒有掉失一顆縲絲、跌壞一個目鏡,唯一損耗是有一個抱箍上有一顆縲絲打滑,那是非戰之罪了。而這個投資、期間冒的”風險”、實際比預期少的損耗,換來的是一批又一批掌握寶貴觀星實操經驗的小學生,他們是少數幸運兒,能夠於在學時間自己操作望遠鏡觀星的學生,昨天望遠鏡下的月亮、金星、土星,相信已在這群學生中播下足夠種籽。
所以和我合作的眾多中小學都認同這個理念,當策劃一個全面的天文教育配套時,固然會有主力天文設施如星象館、圓頂天文台,但不會過份追捧全自動化、全球衛星定位等,無從人手介入的望遠鏡,反而一定會加入一批可以讓學生動手的小型望遠鏡,因為科普教育的理念,那個”普”字與精英制剛好相反,我們要求最大數量的學生能以最低的儀器技術門檻去體驗星空,因為親自動手體驗星空才是科普教育的第一步,那種學習過程,與數十位學生排隊輪候一台老師監控下的高科技望遠鏡觀賞數秒鐘是有天淵之別的,所以早兩年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也接受我的建議,購置一批同型號的望遠鏡予其選修科學生作實習用。
每次看到這個情景,就讓我想起三十年前唸小學時對天文望遠鏡的渴求
教育理念是三至四人一小組,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但為加強積極性,不會超過四位學生一組
每次公開活動,這批望遠鏡就讓學生小組操作,讓參加的學生及家長觀星,這種鍛鍊,也讓他們成長最快
學校也建有一座3.5米Sirius Observatories圓頂天文台,昨晚實習期間,學生都不斷跑進來看看APM-TMB 203折射下的情景,跟自己操作的7公分小普消下看到的月面、土星、金星有何分別。坦白說,70普消與APM-TMB 203折射的價格差距,絶不反映兩者的教育實效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