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 LVI 長焦導星性能 - Maksutov 127/1500

9月23日發表了利用現有9x50尋星鏡改導星鏡進行長焦拍攝的可能性,昨晚初步結果正面。
現有50mm導星鏡改裝,內置優質2x巴羅獲得350有效焦距,配合常規6um像素單反可導700mm攝星鏡,配合9um冷凍相機等拍攝可導1000mm攝星鏡:
viewtopic.php?f=9&t=421
而這次測試的目的,是能否再疊加一個2x巴羅以獲得700mm有效焦距,配合1500mm焦距攝星鏡拍攝。這個測試是意義重大的,就是為LVI導星器的功能作出總結。
背景:
- 以常規的6.4um像素單反相機配合1500mm攝星鏡,每像素取樣度為0.88秒,已接近常規大氣水平下的終極解像度,即除非配合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否則大部份愛好者在1500mm焦距以上拍攝深空,是不會獲得額外解像度的,最常見例子是很多同好以2000mm焦距的C8拍攝,並不比配合f6.3平場減焦鏡(1260mm焦距)拍攝有更高解像度,但後者光圈更大,唯一代價是全照明視場直徑也縮小了百份之三十以上。
- 基於這個原因,LVI的實際服務範圍應是200至1500mm焦距,因為200mm以下的鏡頭拍攝星野時,配合高精度赤道儀或導星器盲跟會更適合,也瀟灑得多。而1500mm以上焦距,若要進行有增益拍攝,已屬專科範疇,較宜以冷凍CCD配合自適應光學、軸外導星器、雙晶片自動導星等方案。
器材:
- 先以6mm目鏡檢視,發這現台尋星鏡改裝後疊加兩個2x巴羅,於116x下成像表現比預期中好,可見木星表面雲帶及兩旁衛星,指向亮星時則清晰可見埃利盤及衍射環,即代表在導星環境下,被導星面積並無惡化,經過LVI實際測試,僅用手動調焦後,星盤仍維持在6至8像素水平,即LVI要求的5-8像素之間,而且配合1等亮度被導星,修正度仍維持正常快速水平,這個屬正常物理現象,即以點狀星像計,在正常焦比下,曝光時間只受制於鏡頭口徑而與焦距無關。故本人一直指出,配合LVI導星器,50mm口徑導星鏡可應付大部份要求,60mm為上限,否則再大的話重量會造成剛性問題,個別情況本人甚至用40mm導星鏡拍攝,由此可見,LVI導星器並非如個別同好所担心,受感光度、導星鏡口徑及焦距等局限其導星表現,只是遊戲規則跟PHD或SG4不同而已:
viewtopic.php?f=14&t=393
viewtopic.php?f=6&t=286
測試:
- 以Sky Watcher 127/1500馬克蘇托夫拍攝,利用現有特製50mm導星鏡,再曐加一個2x巴羅以獲得700mm有效焦距,僅以手動伸縮巴羅鏡調焦,換上導星頭後進入Focus功能,獲得6-8像素大小星像,表現調焦理想,也十分容易。由於有效焦距比較長,修正時星像在晶上移動較快,Calibration很快完成,甚至要調低導星修正速度至0.125或0.25x,否則在0.5x下會過快而出現問題,導至Calibration fail
- 導星過程表現正常,XY曲線尚算理想,但由於焦距較長,昨晚的視寧度不佳,加上間中有風,個別情況仍看到超越1像素的跳動。當然不能完全排除是赤道儀問題,因為我用的HEQ5 Pro已十分陳舊,置於天台僅用保護套蓋著已有近4年之久。但從以往這赤道儀能精確拍攝650mm照片來說,1500mm焦距不至於出現明顯惡化,故本人較傾向是視寧度以及特別是地面震動等造成問題。
- 下面為測試拍攝照片,資料如下
Sky Watcher 127/1500 馬克蘇托夫,光圈F12
Canon 5D Mark II改IR濾鏡,LPS-V4濾鏡,ISO800曝光10分鐘(即HEQ5 Pro一個渦桿週期)
拍攝環時天空透明度極低,北極星不可見,月亮約在30度外,為拍攝足10分鐘即HEQ5 Pro一個渦桿週期,只可推低至ISO800。正常情況下我會用ISO6400或至少是1600的。
- 照片於100%檢視下,出現赤緯方向拉線,某程度上代表追蹤並無問題,但由於LVI反應XY兩軸追蹤正常,從這點可診斷出拉線是源於導星鏡以外的問題(這亦是LVI能提供實時導星表現的優勢),由於導星架鏡支架簡單堅固,所以支撐剛性問題不大,而從暗星拉線時呈現花生狀的兩端亮中間暗的狀態估計,地面或其他震動(相機快門?)影響大於視寧度。
- 由於拍完這張照片已臨近早上4時,雲層掩至,希望今天晚上再有機會測試。另是次測試僅為瞭解LVI的導星表現,Canon 5D Mark II全幅在127馬克蘇托夫上的漸暈、視場旁的反光、或其化像片瑕疵均非關注點。
小結:
初步結果證實50mm口徑導星鏡能配合LVI導星進行上限1500mm拍攝,完全照顧這部導星器的開發原意 – 為單反及沒有導星功能的冷凍CCD相機提供免電腦輔助的低耗電及簡單可靠獨立導星方案。
當然對深空拍攝來說,1500mm是頗長焦的,無論是折反射鏡的光學組件剛性、赤道儀平滑程度、視寧度、其他震動源也要關注,希望稍作調整直至能出品理想照片,這個測試才算完成,希望這兩天能完成測試。
現有50mm導星鏡改裝,內置優質2x巴羅獲得350有效焦距,配合常規6um像素單反可導700mm攝星鏡,配合9um冷凍相機等拍攝可導1000mm攝星鏡:
viewtopic.php?f=9&t=421
而這次測試的目的,是能否再疊加一個2x巴羅以獲得700mm有效焦距,配合1500mm焦距攝星鏡拍攝。這個測試是意義重大的,就是為LVI導星器的功能作出總結。
背景:
- 以常規的6.4um像素單反相機配合1500mm攝星鏡,每像素取樣度為0.88秒,已接近常規大氣水平下的終極解像度,即除非配合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否則大部份愛好者在1500mm焦距以上拍攝深空,是不會獲得額外解像度的,最常見例子是很多同好以2000mm焦距的C8拍攝,並不比配合f6.3平場減焦鏡(1260mm焦距)拍攝有更高解像度,但後者光圈更大,唯一代價是全照明視場直徑也縮小了百份之三十以上。
- 基於這個原因,LVI的實際服務範圍應是200至1500mm焦距,因為200mm以下的鏡頭拍攝星野時,配合高精度赤道儀或導星器盲跟會更適合,也瀟灑得多。而1500mm以上焦距,若要進行有增益拍攝,已屬專科範疇,較宜以冷凍CCD配合自適應光學、軸外導星器、雙晶片自動導星等方案。
器材:
- 先以6mm目鏡檢視,發這現台尋星鏡改裝後疊加兩個2x巴羅,於116x下成像表現比預期中好,可見木星表面雲帶及兩旁衛星,指向亮星時則清晰可見埃利盤及衍射環,即代表在導星環境下,被導星面積並無惡化,經過LVI實際測試,僅用手動調焦後,星盤仍維持在6至8像素水平,即LVI要求的5-8像素之間,而且配合1等亮度被導星,修正度仍維持正常快速水平,這個屬正常物理現象,即以點狀星像計,在正常焦比下,曝光時間只受制於鏡頭口徑而與焦距無關。故本人一直指出,配合LVI導星器,50mm口徑導星鏡可應付大部份要求,60mm為上限,否則再大的話重量會造成剛性問題,個別情況本人甚至用40mm導星鏡拍攝,由此可見,LVI導星器並非如個別同好所担心,受感光度、導星鏡口徑及焦距等局限其導星表現,只是遊戲規則跟PHD或SG4不同而已:
viewtopic.php?f=14&t=393
viewtopic.php?f=6&t=286
測試:
- 以Sky Watcher 127/1500馬克蘇托夫拍攝,利用現有特製50mm導星鏡,再曐加一個2x巴羅以獲得700mm有效焦距,僅以手動伸縮巴羅鏡調焦,換上導星頭後進入Focus功能,獲得6-8像素大小星像,表現調焦理想,也十分容易。由於有效焦距比較長,修正時星像在晶上移動較快,Calibration很快完成,甚至要調低導星修正速度至0.125或0.25x,否則在0.5x下會過快而出現問題,導至Calibration fail
- 導星過程表現正常,XY曲線尚算理想,但由於焦距較長,昨晚的視寧度不佳,加上間中有風,個別情況仍看到超越1像素的跳動。當然不能完全排除是赤道儀問題,因為我用的HEQ5 Pro已十分陳舊,置於天台僅用保護套蓋著已有近4年之久。但從以往這赤道儀能精確拍攝650mm照片來說,1500mm焦距不至於出現明顯惡化,故本人較傾向是視寧度以及特別是地面震動等造成問題。
- 下面為測試拍攝照片,資料如下
Sky Watcher 127/1500 馬克蘇托夫,光圈F12
Canon 5D Mark II改IR濾鏡,LPS-V4濾鏡,ISO800曝光10分鐘(即HEQ5 Pro一個渦桿週期)
拍攝環時天空透明度極低,北極星不可見,月亮約在30度外,為拍攝足10分鐘即HEQ5 Pro一個渦桿週期,只可推低至ISO800。正常情況下我會用ISO6400或至少是1600的。
- 照片於100%檢視下,出現赤緯方向拉線,某程度上代表追蹤並無問題,但由於LVI反應XY兩軸追蹤正常,從這點可診斷出拉線是源於導星鏡以外的問題(這亦是LVI能提供實時導星表現的優勢),由於導星架鏡支架簡單堅固,所以支撐剛性問題不大,而從暗星拉線時呈現花生狀的兩端亮中間暗的狀態估計,地面或其他震動(相機快門?)影響大於視寧度。
- 由於拍完這張照片已臨近早上4時,雲層掩至,希望今天晚上再有機會測試。另是次測試僅為瞭解LVI的導星表現,Canon 5D Mark II全幅在127馬克蘇托夫上的漸暈、視場旁的反光、或其化像片瑕疵均非關注點。
小結:
初步結果證實50mm口徑導星鏡能配合LVI導星進行上限1500mm拍攝,完全照顧這部導星器的開發原意 – 為單反及沒有導星功能的冷凍CCD相機提供免電腦輔助的低耗電及簡單可靠獨立導星方案。
當然對深空拍攝來說,1500mm是頗長焦的,無論是折反射鏡的光學組件剛性、赤道儀平滑程度、視寧度、其他震動源也要關注,希望稍作調整直至能出品理想照片,這個測試才算完成,希望這兩天能完成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