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几个图片给大家看看,估计不毒人的,好像现在在美国二手市场上此物还颇多!特别在e时代,很多东西都似乎褪去了它固有的色彩,特别发此星图,重温10年前的天文旧梦。
以前听姜晓军博士经常聊到这个星图,不知道当时社长是否也经常帮忙他寻觅到这些刊物。



Pocket 版本:

universe24 寫:这套星图...我在2007年时才拥有它,当时已经步入数码时代了,我还是使用着film拍摄天文照片。目前已经被我搁置一旁好久了,从来没有正式使用过,有点对不起它。
universe24 寫:我住在马来西亚,一个近赤道的地方,南北的星空都可以看见,偶尔也可以看见北极星以及大小麦星系。
目前,我使用film都是拍摄星野及全天星空,其实已很少用来拍摄深空天体了。
universe24 寫:不是的,社长常说的老师同样住在香港的。
马来西亚学习的中文都是根据中国北京的标准,所以都用简体的了。
在马来西亚的观测条件并没有太好,主要是天气的问题,因为是热带雨林区,听见雨林,便知道下雨的频率相当高。
所以这里的天文爱好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等待那一瞬间的晴天。
一年里,整晚都晴天的机率才有那区区1-5天而已,断续的晴天就很多。
但,在赤道的好处是可以南北星空都看见。而且是个训练无极星对极轴的好地方。
社長 寫:我對這份星圖的感受很深很深。
記得80年代初,這份星圖被我們這班初上中學的天文愛好者視為聖物,我們這些勞工家庭的孩子,大概整個學年的零用錢儲起來才能買得到。當年香港的天文業餘天文學會有一會員福利 (即現時的香港天文學會,香港的這些會社是沒有政府背景,跟內地不同概念),凡是新繳會費加入的會員,都可獲贈一份Sky Atlas 2000,當然那應該是本地自行印刷的那種,好些人也是為了那份星圖而入會的。而我們這些窮孩子,就再求那些會員借給我們複印一下,那份複印我一直用到進入大學後。當年大家對版權都沒有什麼概念…..
入了大學後有機會做課餘補習賺些零用錢 (即內地叫家教),但也只能用在儀器上,因為星圖看來不是最重要的工具。
再到後來工作後才一次過買了些星圖,也算是圓夢吧,現時手上有的包括:
Sky Atlas 2000 – Deluxe 版本
Sky Atlas 2000 – Pocket 版本
Uranometria 2000 南半球、北半球、The Deep Sky Field Guide共三本
不過現時電腦裡有Starry Night Pro 5、The Sky 6 Pro,下週又有The Sky X Pro訂了回來,大概我只會集中用軟件星圖配合Sky Atlas Pocket版本觀測了。
謝謝小熊分享這個帖子,的確勾起我不少回憶。
universe24 寫:其实我不知道是否老一批的爱好者才需要做无极星对极轴。而新生代的就不需要?这话应该怎么说呢?
话说回来,我在拥有这个《Sky Atlas 2000.0》前,是使用以下这个的:
universe24 寫:在还可以使用极轴镜的情况下随便对极是可以理解,如果在完全没有得对极星的情况之下,不做也不行。日后有机会或许可以到澳洲感受下。
universe24 寫:在还可以使用极轴镜的情况下随便对极是可以理解,如果在完全没有得对极星的情况之下,不做也不行。日后有机会或许可以到澳洲感受下。
社長 寫:universe24 寫:在还可以使用极轴镜的情况下随便对极是可以理解,如果在完全没有得对极星的情况之下,不做也不行。日后有机会或许可以到澳洲感受下。
見識過吉隆坡國立天文館天文台那台派拉蒙,我很明白低緯度地區的情況....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